1. 首页
  2. 中医中药

京津冀三地代表委员:让老百姓享受更多“协同

京津冀三地代表委员:让老百姓享受更多“协同

  “共话京津冀——三地代表委员畅谈京津冀协同发展”直播活动现场。长城新媒体记者 姚杰 摄

  3月9日,长城新媒体联合千龙网、津云新媒体邀请京津冀三地的四位代表委员,在长城新媒体北京融媒中心举行“共话京津冀——三地代表委员畅谈京津冀协同发展”直播活动。

  活动中,来自京津冀三地的四位代表委员围绕交通、生态、科技、民生等领域共话京津冀协同发展。

  京津冀这盘棋怎么下?一起听听这几位代表委员怎么说。

  协同发展让“双城生活”更加便利

  张世玉与吕新都是“90后”,这对小夫妻在天津购置了房产,但在北京工作。

  长期以来,这对小夫妻每两周乘坐京津城际列车回天津一次,周日晚上再乘火车返回北京,在这种京津两地通勤的常态下,两地交通问题就成为他们最关心的问题。

  2018年8月起,京津城际列车的提速,极大方便了这对小夫妻。

  夫妻俩说,京津冀协同发展就在他们身边。

  在演播室现场,讲到这个例子,嘉宾孟宪明有同样的感受。

  孟宪明是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网元圣唐娱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来自廊坊市大厂回族自治县。由于工作和家庭原因,他需要经常往返于京冀两地。

  “享受到了便利,看到了变化,同时也有一些担忧。”孟宪明委员表示,随着2019年1月份北京市政府启动搬迁,首期两万人左右迁入北京城市副中心,陆续将有超过40万人迁入。未来几年,北京城市副中心的交通压力和公务人员的通勤压力会越来越大,廊坊北三县居住人口到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潮汐现象”会越来越严重。

  “希望能切实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模式,推动交通公共设施协同发展。同时,在公路交通上,建议尽快将大厂厂通路及潮白河大桥、香河新开街西延至通州等项目立项并开工建设,打通断头路,早日形成以轨道交通和地面公交为主导的交通体系。”

  统筹推动生态建设让“天更蓝水更清”

  2018年9月13日,京津冀流域突发水环境事件联合应急研究性演练在北京正式开始。

  本次演练期间还展示了京津冀两级环保系统应急联动机制的启动、流域环境应急监测的协同组织与实施,以及水库区域应急处置联动等内容。

  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必然选择。

  数据通常是最直接的体现。

  2018年,经过不懈努力,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2018年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50.5%。

  经过三地共同努力,京津冀环境治理合作逐步深入,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成效显著。

  “蓝天越来越多了,空气越来越清新了,出来夜跑的人也多了。”说到环境的改善,几位代表委员纷纷表达了自己的切身体会。

  “统筹推动生态建设,防范生态环境风险。重点在潮白河两岸生态控制线和城市开发边界范围内,双方规划和完善沿河绿带、城市绿地。”孟宪明继续提出,建议有关部委加大对北京城市副中心和廊坊北三县实施统一生态补偿政策及生态建设资金支持力度。

  推动科技创新开放共享弥补“人才短板”

  由京津两地携手共建的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已成为探索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创新试验田。

  在协同创新示范基地的创新服务综合楼内,办公、服务、展示等功能一应俱全,目前共签约企业242家,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项目80个。

  京津冀是我国创新资源最密集、科技创新成果最丰富的区域之一。

  它汇集了全国1/4以上的高等院校、1/3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以上的两院院士、1/4的留学人员,基础研究氛围相对浓厚,协同创新空间很大。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副院长张智龙认为,借助自身的先发优势,北京对周边的优质资源产生了“虹吸效应”,而河北省科技创新总体水平滞后,成为京津冀协同创新的最“短板”。

  “充分利用京津冀三地将近4000人的优质的科研人才资源,推动科技创新资源的开放共享,加速落实推动京津冀地区省部级研发机构的开放共享与协同创新,加快形成一体化、有机衔接、深度融合的工作协调机制。”张智龙建议。

以上内容来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华保健网观点,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管理员予以删除!邮箱:zhbjw@qq.com



联系我们

zhbjw@qq.com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