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捧上天的七种保健品,你爸妈真的不需要
很多牛皮吹上天的保健品,只是精心包装的骗局。所谓灵丹妙药不过是空中楼阁,不仅无用,反而危害身体。过年回家别送保健品了,在老人眼中,再名贵的保健品都抵不过踏实的陪伴。
本文系网易沸点工作室《槽值》栏目(公众号:caozhi163)出品,每天更新。
逢年过节, 大多数中国人走亲访友,都少不了送些保健品。
顶着健康养生的名号,标配精致高档的包装。
送的人觉得不跌面子,收的人也感到用了心。
种类繁多的保健品,到底什么值得买?
很遗憾,绝大多数保健品的功效,根本配不上它高昂的价格。
保健品不是药,没有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功能。
所谓的"美容养颜抗衰老,排毒减肥清肠道",神乎其神的功效不过是夸大宣传,只为掏空消费者钱包。
过年回家给亲戚长辈选购前,一定要三思。
1
七种“保健品”
让多少人花了冤枉钱
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保健品市场规模超2千亿元,仅次于美国。
大把的钱流入了市场,结果却不尽人意。
下面这七种常见的“保健品”,效果被吹上了天。
事实究竟如何呢?
1、 口服胶原蛋白并不能美容
不知何时开始,流行起了这么一句夸女生皮肤好的话:脸上满满的胶原蛋白。
很少有人知道胶原蛋白到底是什么。
简单说,胶原蛋白是人体中的一种蛋白质。
让皮肤保持弹性,是它最广为人知的功效。
一些不靠谱的说法流传开来:“多吃胶原蛋白粉可美容养颜,延缓衰老”。
事实上,吃进去的胶原蛋白,并不能被人体直接吸收来补充体内的胶原蛋白。
也就谈不上什么美容功效了。
德国某抗衰老胶原蛋白展台 / 视觉中国
从营养价值角度来看,口服胶原蛋白制品相比“肉、蛋、奶”,也只能算是“劣质蛋白”。
真的想要补充蛋白质,不如每天吃一个鸡蛋来得性价比高。
2、高钙奶补钙不靠谱
无论男女老少,都想着要补补钙,高钙奶顺势成了不少商家的营销亮点。
可牛奶、羊奶这些奶制品本就是高钙食品了。
所谓“高钙奶”,不过是人为增添了钙含量。
2004年,杭州动物园,大熊猫培培只喝牛奶/ 视觉中国
同时,普通牛奶中的乳钙容易被人体所吸收,高钙奶中添加的碳酸钙则恰恰相反。
过多添加钙,一方面影响牛奶口感;
另一方面很容易造成蛋白体系的不稳定,影响杀菌的稳定性。
人体每天摄入的钙含量也并不是越多越好,过多的纯钙有可能导致肾结石等疾病。
3、 葡萄籽抗氧化是“骗局”
市场上各种“葡萄籽油”、“葡萄籽粉”类保健食品十分畅销。
它的主打功能,主要有“抗氧化”、“抗衰老”,甚至是“抗癌”。
但真相很残酷。
葡萄籽中有一种叫原花青素的成分,它是一种天然的低毒性抗氧化剂,长期摄取的确有一定的抗氧化功效。
可是呢,许多植物的皮、壳、籽中都含有原花青素,比如苹果皮、花生皮。
葡萄籽类保健食品,除了贵,并不与众不同。
普通人只要保持均衡饮食,不需要额外补充这种物质。
再说抗癌效果。
有研究发现,在实验室环境下,葡萄籽提取物确实能对极个别的癌细胞起抑制作用。
但浙江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系教授李铎指出,“体外实验能抑制”与“体内能抑制”是两回事。
能在实验室内影响癌细胞,不一定能在人体内起作用。
葡萄籽的抗癌功效,尚未明确。
十余名女士使用葡萄籽化妆品出现异常反应 / 视觉中国
4、黑糖不宜多吃
伴随养生概念的风靡,黑糖走进了千家万户。
与黑糖一起出现的,往往还有“古法工艺”“补血养气”等字眼。
但是,黑糖本质上还是糖,属于“伪保健食品”。
近期,一条关于黑糖中丙烯酰胺严重超标的新闻,让很多消费者感到心惊。
丙烯酰胺具有潜在的神经毒性、遗传毒性,属于“疑似致癌物”。
很多黑糖是采用传统工艺制成,味道香、颜色深,但其中的丙烯酰胺含量较其他机械工艺制成的糖更高,致癌的风险也更高一些。
以上内容来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华保健网观点,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管理员予以删除!邮箱:zhbjw@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