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属肿瘤医院“诞生”三阴性乳腺癌分类而治“上海策略”(2)
目前,邵志敏教授团队根据前期实验结果发明了临床实用的三阴性乳腺癌分子分型方法,结合乳腺外科正在大力推行的精准医学基因检测,可以为每一位患者进行精确的分子分型并鉴定药物靶点,从而有望在临床中实现精准治疗。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开展了针对难治性三阴性乳腺癌的精准治疗临床研究——FUTURE研究,该项目获得相关伦理委员会的批准立项,试图在三阴性乳腺癌中根据患者各自不同靶点精准地分成七个不同的靶向臂。这一临床试验也意味着三阴性乳腺癌的未来方向即为分类而治,提高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期不再是遥远的梦,同时对化疗后耐药的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也带来了生机和曙光。
邵志敏教授表示,不同亚型独特的基因突变是临床转化研究的“航标”,破除了以往三阴性乳腺癌治疗“方向模糊”的困难,有助于医学专家“有的放矢”。根据基础研究数据,研究团队提出了“三阴性乳腺癌分子分型基础上的精准治疗策略”。针对这些特殊基因突变研究,结合临床试验,就有机会更早实现临床转化,更快开发出针对不同三阴性乳腺癌靶点的药物,让患者尽早获得精准且能明显提升疗效的治疗方案。
邵志敏教授对研究人员进行指导
此项研究还同时首次公布了一批中国人三阴性乳腺癌的特有基因突变,譬如PIK3CA基因突变在我国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人群中的比例要显著高于美国的相关数据。
研究团队一致认为,此项研究将为后续开展针对我国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药物研发、临床试验提供数据和证据支持,后期还将针对相应特征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特别是对于突变基因上导致癌变的位点进一步探析,以期缩小临床转化研究的范围。
多学科协作:乳腺癌疗效赶超国际先进水平
目前,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在乳腺癌诊治及研究方面是上海乃至全国的一块“高地”。
“以手术为主体,化疗、放疗相结合,病理及影像诊断辅助”的“复旦肿瘤”乳腺癌多学综合诊治模式,给不同分型、分期的患者精心实施全疾病周期管理。这种模式,让所有有不同诊治需求、处于不同病程的患者,都能接受个体化规范治疗,足不出国,便能获得齐肩国际先进水平的疗效。
据统计,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2018年手术量较2017年增幅11.5%,达到5939例。手术量占医院外科年手术总量的25%,诊治量占上海市年新发乳腺癌病例的40%,绝大多数早期乳腺癌患者术后得以治愈。而对于那些对生活质量有更高要求的患者,则大力推广乳房重建技术,2018年完成乳房重建手术775例,较2017年增幅24.6%。由此可见,近年来随着乳房重建技术的不断推广,也催生了更多的需求和选择。
为了提高患者治疗全周期管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率先尝试在外科嵌入专职化疗专家,组成一支乳腺癌综合治疗小组。该小组2018年完成乳腺癌化疗3795例,日间化疗4324例,并加强化疗质量控制,实现全年工作“零差错”。“此举让每个患者的治疗过程都能‘无缝连接’,形成集成式、一站式的诊疗流程。”邵志敏教授说,“此项流程的优化创新,也充分体现了多学科间的相互协作和深度融合”。此外,对于一些难治性或复发转移的乳腺癌患者,多学科团队也积极开展临床试验,2018年启动新项目16项、运行项目33项、立项27项,2019年待启动项目7项。“许多患者在临床试验项目上获得较好疗效,助益生存。”邵志敏教授表示,符合条件的患者都能在第一时间进行临床试验入组,在“家门口”就能参与国际一流临床试验项目并获益。
据悉,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癌多学科综合诊治团队随访了2008年至2016年初治的20000余位患者生存情况,统计数据显示,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为93.59%,处全国领先、国际先进水平,部分分期、亚型患者疗效超过美国。0~III期5年患者生存率为94.28%,IV期5年生存率为49.36%。按照乳腺癌的不同亚型来看,腔面A型患者5年生存率为98.18%,腔面B(HER2-)型患者5年生存率为96.51%,腔面B(HER2+)型患者5年生存率为94.82,HER2过表达型患者5年生存率为94.86,三阴性患者5年生存率为91.25%。
(封面制图:王广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