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梅:实力演员也许一时难有市场,但不会永远(3)
此后,咏梅的形象有了更多的一致性,经常扮演“妻子”。在2004年的热播剧《中国式离婚》里,她是被丈夫背叛,却又敢爱敢恨的知识女性肖莉。次年的《当婚姻走到尽头》里,她是国营工厂的下岗职工,在理想被现实消磨的人生路口,主动选择了离婚。2006年家庭伦理剧《孝子》里,她是贤惠的中国媳妇。2011年的《儿女的战争》里,她扮演二女儿,在家庭和情感的变局中承担起了家庭的责任。
在这些电视剧里,婚姻生活和情感关系是共同的母题。历史早已退场,角色们被变革的浪潮冲刷到现实的沙滩上,焦虑和欲望作为某种社会征候,甚至是时代病理,成为经常被提及的关键词。银幕里的咏梅常常被赋予坚忍和知性的类型气质,甚至成了能够代表东方女性的某种典型形象。于是有了主持人汪涵的那个说法,如果说海清是中国好媳妇,那么咏梅就是中国好老婆。咏梅也想去演那些不同的有反差的角色,但是很难拿到。
角色虽然相对单一,但人们还是记住了她,然而,名利也给咏梅带来了牵扯。随着《中国式离婚》的热播,肖莉一角给她带来了广泛的知名度,各种诱惑随之而来。她在接受《GQ》专访时提到,当时,走到哪里都会被认出来,她明显感觉到内心的欲望在增长,这很危险,有可能会吞没一个人。此后,她将手机设置成呼叫转移,只通过短信跟外界联系,十五年来,一直如此。
离席
咏梅很少参加剧组的集体活动。她跟海清合作过,第一次是2008年的《何处是我家》,这一次,是拍完《地久天长》,二人在高考题材电视剧《小欢喜》再度相聚。
海清跟咏梅关系很好,对她的印象是,不像一个演员,倒像是一个哲学家,平时很安静,“好像剧组就没有这个人一样,叫了几次都不出去,好不容易才同意一次。”
然而,在另外一些场合,又往往能看到咏梅的身影。冬天,她去参加读书会,读阿城文集《遍地风流》里的文章。咏梅喜欢读书,拍《地久天长》的时候,她读的是苏珊·桑塔格的《疾病的隐喻》。
她有意识地跟外界保持距离,同时建筑自己的世界。电视剧拍多了,她也有警惕心。环境在变,风气转了,她也要变,不是随波向下,而是溯流往上。她开始尝试拍电影。早年拍《梦开始的地方》的时候,导演叶京跟冯小刚很熟。2003年,冯小刚拍《手机》,咏梅参演过一个小角色。时间到了2009年,冯小刚拍《唐山大地震》,咏梅在里面扮演方登和方达的大姑。
有一段时间,咏梅还想学习剪辑。平时,她经常拍些东西,也在微博上晒,算是一个爱好,把这些素材拼在一块的时候,表达的意思竟然可以完全不一样。这很有趣,她想着。甚至于说,剪辑跟演员的表演也有一定的关系。
2013年,咏梅的母亲去世,第二年,父亲也离开了。卧病在床的时候,父亲依然很乐观,自己动手,在床边做了一个机械装置。躺着吸烟的时候,需要把烟雾放出去。只要动一下装置,窗户就自动打开。父母相继离开,咏梅一度无法承受生死的痛苦。此后,她接的戏少了很多,希望节奏慢一点。
大概在2013年的时候,导演王小帅到武夷山闭关,潜心写《闯入者》的剧本,闲暇的时候就看看电视。当时正好在播咏梅参演的谍战剧《悬崖》,整个剧作给王小帅和制片人刘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咏梅也因此获得了首届中国电视剧导演工作委员会表彰大会“优秀女配角”奖。
2015年的时候,《刺客聂隐娘》上映,咏梅虽然在其中戏份不多,但表演很出彩,提名了第16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最佳女配角奖。“后来我去看《刺客聂隐娘》,对咏梅的表演印象非常深刻。她的那场戏,我觉得是这个片子特别突出的好的表演。”《地久天长》的制片人刘璇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2017年,咏梅接到了《地久天长》的剧本,读完之后很受触动,立刻接受了邀请。获得柏林电影节影后桂冠之后,很多人觉得,实力演员终于得到了认可和关注。咏梅自己觉得,每一种类型和角色都应该有它的空间,特别是中生代女演员,很多都非常优秀。有些现象她无法认同,更无法接受。不过她并不急躁,实力演员也许一时难找到足够的市场空间,但不会永远这样。她觉得,现在,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
《中国新闻周刊》2019年第8期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