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建在“雲端”上(聚焦·互聯網醫院新觀察(上))(2)
彭陽縣實施“三級家庭醫生團隊簽約服務”。一級團隊由縣鄉村醫務人員組成,一般有家庭醫生、公共衛生醫生、健康管理師等3—5人,主要負責提供基本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二級團隊為縣級專業指導團隊,由縣級公立醫院不同專業副高職稱以上的醫生組建,主要負責提供專業性指導、危重症的綠色通道轉診。三級團隊為互聯網上專家團隊,由網上三級醫院不同專業的專科醫生和縣級公立醫院醫聯體醫院專家組成,主要負責為疑難重症患者提供准確診療和治療方案。
中國宋慶齡基金會挂職彭陽縣縣委常委、副縣長史金龍說,群眾的健康好比處於核心的蛋黃,家庭醫生一級團隊是緊貼蛋黃的蛋清,提供最直接、最貼心的服務﹔二級團隊是覆蓋蛋清的蛋膜,提供更專業、更精准的醫療服務﹔最外層的蛋殼是三級團隊,為百姓健康提供最后一道堅固的安全屏障。
彭陽縣古城鎮衛生院院長姬志平介紹,互聯網+家庭醫生服務平台大大提升了鄉村兩級衛生院(室)的影響力,門診量迅速上升,老百姓的信任度和滿意度也越來越高,基層醫生真正發揮了健康守門人的作用。
“彭陽縣屬於國家級貧困縣,貧困程度深,醫療基礎差,區域醫療水平落差形成的勢能將轉化為地方政府積極推動信息化建設的動能。”史金龍說,通過“互聯網+”,能夠讓醫療資源得到科學布局和有效下沉,機制的創新讓一顆“小雞蛋”撬動起老百姓的“大健康”。
尉建鋒說,在互聯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上,提倡“不止於簽,更重於約”,家庭醫生通過互聯網管理自己簽約的轄區居民,使用智能設備對重點人群進行居家監測和遠程隨訪。大量慢病隨訪和呼入電話、消息由人工智能初篩、坐席客服負責,家庭醫生把時間和精力用在服務好重點人群上。
“互聯網+家庭醫生服務推進了家庭醫生服務模式的轉變,改善了群眾對簽約服務的體驗。”盧清君認為。
看病“最多跑一次”
打破多行業壁壘,優化醫療服務流程,化解群眾“看病煩”與“就醫繁”問題
浙江舟山居民劉明光今年48歲,出差到杭州,感覺肝臟有點不舒服。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的自助機上,他挂了感染病科的號。接診醫生仔細詢問病史后,建議他做肝功能、B超等檢查。劉明光不用排隊,坐在診室就搞定了。他用支付寶直接繳檢查費,順利預約到當天的B超檢查。
更讓劉明光沒想到的是,檢查報告可在手機端查詢,“報告看不懂,是不是還要再來一趟?”劉明光問。護士解釋,通過互聯網醫院與醫生聯系,就可以解讀報告單,配藥也可通過物流直接配送到他家裡。劉明光說:“這次可算是開眼界了,真切體驗到了便捷。看病最多跑一次,太讓人省心了。”
浙大一院把醫院建在“雲端”——浙一互聯網醫院,共有分級診療平台、護理學院、國際影像會診中心、國際病理中心、慢病管理中心、老年病管理中心、處方審核和藥物治療管理中心等7大平台,實現了醫療服務的全流程再造,提供了一種基於信息化、面向受眾的在線醫療模式。
一部手機完成挂號、就診、繳費,機器自動選擇採血試管、自動粘貼條碼並傳輸……2017年,全國已有4100余家醫院可為患者提供信息查詢和推送服務﹔近3000家醫療機構可提供移動支付結算。國務院辦公廳《關於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提出,到2020年,二級以上醫院普遍提供分時段預約診療、智能導醫分診、候診提醒、檢驗檢查結果查詢、診間結算、移動支付等線上服務。
“醫療行為無法脫離臨床而獨立存在。”尉建鋒說,圍繞臨床展開的預防、診斷、治療、康復等醫療流程,以實體醫院為線下場景,以互聯網醫院為線上平台,緊密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應用效果。醫療機構應用互聯網等信息技術拓展醫療服務空間和內容,構建覆蓋診前、診中、診后的線上線下一體化醫療服務模式。
“互聯網+醫療健康”,不只是改變了患者就醫體驗,也改變了醫患關系。
“以往,患者到醫院是求醫,醫生不會太在意他們的情緒。現在,雙方的角色完全轉換了,病人給個差評,直接影響醫生的績效考核。”河科大一附院全科醫生禮萍是一名有30年醫齡的老專家,目前在互聯網醫院專職坐診,她觸網的感受是:“考評系數有3個,權重較大的是患者滿意度。要有耐心把病情說清楚,想辦法讓患者滿意。我的粉絲病友如今不斷增多,挺有成就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