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针不能再给孩子打了 传统中药没有注射剂(2)_中华保健网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中药 > 正文

这些针不能再给孩子打了 传统中药没有注射剂(2)

2019-03-10 23:52 作者:admin

  在张效霞看来,给药途径的原则是能口服就不要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就不要静脉注射,需要根据适应症严格掌握,按照病情的严重和紧急程度递进。尤其是静脉注射,药物会直接进入血管。而中药注射剂往往成分复杂,“纯度不够”,临床上的滥用“既危险又不负责任”。

  “未来的管控应该更严。”张效霞说。据他了解,基层医院的医生使用中药注射剂,提成的比例是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五十。

  一家咨询机构发布的中国中药注射剂行业市场运营态势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显示,2015年,中药注射剂销售规模是882亿元,有140多个品种共1252个批文。某医疗公众号总结了2013~2014年县域等级医院药品销售份额和增长情况前15名,其中6种是中药注射剂。

  在冀连梅创建的用药咨询平台上,也有许多家长提交了关于柴胡注射液过敏反应的咨询案例。她注意到,这些案例一半以上都发生在乡、镇一级的卫生所,或偏远的小城市。有个1岁的男孩发烧,医生开出来的药单里包括热毒宁、利巴韦林和柴胡注射剂。冀连梅认为这都是“不该给儿童使用的药”。

  据冀连梅所知,北京儿童医院等几家公立三甲医院药房里,几乎没有中药注射剂,医务人员通常不会开中药注射剂给患者。去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最新公布的医保药品目录中,清开灵、喜炎平、双黄连、鱼腥草等26种常见的中药注射剂,被限定为只能在2级以上医院使用才能报销。

  冀连梅推测,“目录”中的“限制”或许是考虑到大医院的医生更专业,不容易出现药物滥用的情况。即便是在用药过程中出现过敏反应,大医院“抢救能力强”。

  “这同样是为了限制中药注射剂在基层医院、诊所的滥用。”冀连梅说。

  基层医院对注射剂的滥用,并不仅限于中药注射剂。自2012年起,为了抑制超级耐药细菌的出现,世界卫生组织呼吁在全球范围内控制抗生素滥用。中国推出的举措当中,有对基层医院、村卫生室乃至个体诊所的输液限制,许多医院都取消了输液室。

  同一时期,中药注射剂被认为是无毒副作用的“灵药”,在一些文章中被描述为“逐渐消除了普通消费者对抗生素的依赖”。

  近3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里,中药注射剂同期增长率呈下降趋势。

  “然而中药注射剂的主要风险与其他注射剂基本一致,临床所呈现的风险特点是注射剂共有的。”中药注射剂的临床使用量“居高不下”,这是导致不良反应发生人数增加的原因之一。此外,对中药注射剂的使用还存在“超说明书适应症、不谨慎联合用药、未严格遵从临床操作规程使用”等情况,这也增加了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

  “尚不明确”的东西需要搞清楚

  一般而言,儿童处于特殊生理发育阶段,对注射剂耐受程度低,更容易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当孩子患病时,家长“治病心切”,也更倾向于要求医生“打针”。然而,这背离了“注射剂用于抢救危重病人的初衷”。

  《中西医结合学报》2010年12月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收录了83篇相关文献中203个柴胡注射液的不良反应或不良事件。其中,患者年龄最大的65岁,最小的只有3个月。

  其他中药注射剂也曾出现过致死的例子。2006年,武汉一名3岁女孩在静脉滴注鱼腥草注射液时产生过敏性休克并死亡。

  “使用中药注射剂前应仔细询问过敏史,过敏体质者应慎用。使用过程中应加强用药监护,密切观察用药反应,特别是开始30分钟。发现异常,立即停药,采用积极救治措施,救治患者。”药监局表示。

  一位广西网友在微博中回忆,自己上高中时感冒一直未好,在当地妇幼保健院,她头一次听说双黄连“也能输液”。

  她记得双黄连注射液沿着透明的输液管流进她的血管。等大半瓶药都输进去之后,她觉得身上瘙痒,直到痒得受不了叫来医生,才确认是药物过敏。

  “以前没吃过双黄连,不知道自己过敏。”她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回忆。

  青霉素等抗生素注射前需要先进行皮试,中药注射剂在使用前,除了患者自述,并没有其他已经形成程序的、确认是否过敏的机制。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