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在“两高”道路上阔步向前(2)
2017年底,通过完成司法重整,重庆钢铁从产品结构、产线配置、工艺流程等供给侧端口提升企业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一举解决了质量、效率和动力问题。
2018年,重庆钢铁经济指标全线飘红——前三季度共实现营业收入174.37亿元,完成利润总额14.81亿元,相比2017年同期8.82亿元亏损额,实现大幅扭亏为盈。
“尽管当前重庆工业保持平稳增长,但也存在研发能力不够高、产业结构相对单一、新动能不足等问题。”重庆市发改委主任熊雪表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
为此,2018年以来,重庆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破除无效供给,为优质产能腾挪发展空间。
这一年,重庆商投集团实施重组整合,分类处置近100亿元有息负债;重庆粮食集团通过市场化重组,逐步化解208亿元债务;重庆能源集团组建渝新能源公司,对优质煤电资产进行重组整合。
另外,在2018年,重庆还化解船舶过剩产能3万载重吨,化解水泥产能200万吨/年,关闭5个煤矿、去除煤炭产能218万吨/年。
破除无效供给的同时,重庆还切实增加有效供给,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2018年初,紫光集团和华芯投资在渝共同成立国芯集成电路公司;5月,华润微电子在渝设立国家级功率半导体研发中心;6月,重庆万国半导体12英寸功率半导体芯片制造及封装测试项目进入试生产;12月,全球顶级半导体公司英特尔编程芯片创新中心落户重庆。
数据显示,2018年,全市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4415亿元,同比增长17.8%;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物联网、机器人及智能制造装备等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均实现同比增长。
一诺千金兜住“两个底线”
一系列帮扶举措让困难群众得到实惠
不久前,巫溪县红池坝镇铁岭村,贫困户吴生全盛情邀请驻村书记王永红参加“家庭聚会”,“多亏你教我养蜜蜂,我去年20多桶蜜蜂卖了1.4万元,再加上山羊养殖和中药材培育,年收入突破5万元!”
按照精准扶贫要求,去年铁岭村村委会通过因地制宜发展山地特色农业,实现“人均三亩药、户平两头牛”目标,几项扶贫产业加起来,让全村户均年增收2.7万元以上。
“扎实走好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扶贫路子,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培育特色高效农业,全市正在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市农业农村委负责人称。
在加强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拓宽贫困户增收致富渠道的同时,重庆还积极帮扶城市困难群众,兜住了农村贫困人口和城市困难群众“两个底线”。
2018年11月,重庆出台《关于加强城市特殊困难群众救助帮扶工作的意见》,提出稳定实现城市特殊困难群众“两不愁三保障”,即不愁吃、不愁穿,就医、就学、住房得到基本保障。
《意见》还从加强最低生活保障、提升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水平、加强自然灾害救助、强化基本医疗保障、加大教育资助力度、改善基本居住条件、开展就业创业帮扶、发挥临时救助作用等8个方面逐一提出帮扶举措,让困难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一件件实事一步步办
办好就学就业养老“三件事” 解百姓急困
今年初,渝北木耳公租房片区新开了两个公办幼儿园——莲花第二幼儿园和花园小学附属幼儿园。
“以前离家最近的公立幼儿园,坐公交车单程至少要半小时,现在这个新开的幼儿园,步行5分钟就能到达,解决了接送小孩的大问题!”不到半天时间,木耳片区居民谭昌勇就为儿子办好了在莲花第二幼儿园的入托手续。
为补齐学前教育短板,去年以来,重庆加大普惠教育资源供给,积极发展公办幼儿园。目前,全市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78万人,普惠率80.7%,高于全国平均。
在年轻人就业和老年人养老方面,重庆同样“出实招,解急困”。
家住南川区西城街道的金飞浦自去年7月专科毕业后,由于没找到工作,一直在家待业。南川区就业和人才服务局了解到金飞浦的情况后,主动与他联系,并为他就近在街道办安排一个公益性岗位,进行过渡性安置。
去年以来,重庆市人力社保局按照“稳就业、促创业、强培训、优服务”思路,新增全市城镇新增就业70万人以上,发放扶持创业贷款32.61亿元,开展职业培训17.6万人。
谈起养老金,总会让家住大渡口区九宫庙的企业退休职工陈忠清脸上“笑开花”,“今年我的养老金又涨了!”
2018年9月,重庆市人力社保局、市财政局印发通知,将全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从每人每月95元提高到11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