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病形势日趋紧迫 大健康呼唤功能食品(2)_中华保健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新闻 > 正文

慢病形势日趋紧迫 大健康呼唤功能食品(2)

2019-02-06 05:59 作者:admin

  有实验数据表明,糖摄入过量会增加龋齿、肥胖、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并导致血脂异常。世界各国对于糖的限制日趋紧迫。2012年,欧盟委员会通过了在欧盟市场上销售果汁不再允许加糖的议案;2015年,美国33个州颁布“糖税法”,最晚到2019年食品标签上要标注游离糖的含量;韩国食品药品安全处2016年发布《有关减少国民糖类摄入量的综合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减糖运动”;日本明治乳业相继推出多款甜菊糖产品降低能量的摄入20%。

  食糖量过高对健康造成的负面作用使得人们纷纷寻找健康糖源,也由此产生稀少糖的概念。国际稀少糖协会于2016年将稀少糖定义更新为“自然界中存在但含量很低的单糖及衍生物”。江南大学教授高晓冬介绍,甜味剂经过了四代演变,第一代以蔗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和高果糖浆为代表,其口感好,是能量的来源,但过量会导致肥胖,增加糖尿病患病风险;第二代为高强度甜味剂或人造甜味剂如阿斯巴甜、三氯蔗糖,其甜味高、能量低;第三代为糖醇,包括木糖醇、赤藓糖醇、山梨醇、麦芽糖醇,其能量低;四代甜味剂是天然低能量或零能量的功能甜味剂,比如稀少糖,其口感类似蔗糖,对降低血糖、血脂有辅助作用。其中,最受关注的稀少糖D-阿洛酮糖,零能量、口感好。目前,添加有D-阿洛酮糖的食品已经在日本销售,早在2014年,D-阿洛酮糖被美国FDA认定为GRAS“一般认为安全的”产品。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教授潘兴昌在《食物过敏与低致敏食品的开发》中介绍,食物过敏也称为食物变态反应、消化系统变态反应、过敏性胃肠炎等,是由于某种食物或食品添加剂等引起的IgE介导和非IgE介导的免疫反应,会引发消化系统内或全身性的变态反应。目前研究得知,破坏蛋白质结构中的抗原片段,就可以降低或消除食物蛋白质的致敏性。潘兴昌表示,目前低聚肽已具备低致敏性,比如小麦低聚肽,原料小麦蛋白中致敏性肽段的含量为82mg/g,经过酶解后的小麦低聚肽产品中致敏性肽段含量为0.26mg/g,消除了99%以上的致敏蛋白。而大豆低聚肽的抗原性比大豆蛋白质降低至1/100—1/1000。整体来说,食源性低聚肽是低致敏食品甚至无致敏食品的蛋白选择最佳形式,某些植物来源的低聚肽更具有抗过敏潜力,小麦低聚肽产业发展前景看好。

  功能食品产业标准体系需完善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院长蔡木易对我国功能食品产业现状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功能食品是食品产业未来增长的重要引擎,是提振国内消费市场的有效路径。近几年我国功能食品市场需求旺盛,相应的功能食品科研投入不少,取得一些成果,食品产业创新、研发和配套平台建设逐渐完善,但功能食品相关法规标准体系仍有待完善。新功能食品配料、功能食品划分、功效宣称、功能评价、功效真实性检测等技术标准也有待完善。从某种意义上说,功能食品产业标准体系不完善,是功能食品产业发展主要瓶颈之一。

  针对消费者相关知识缺乏又无正规渠道获取正确信息的现状,蔡木易提出,要研究适宜、可行面向消费者的营养健康食品宣传教育形式,大力开展科普宣传与消费者教育。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