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氪金打赏不惜戒烟,银发经济也“疯狂”(3)
“这些客户端我都看过,标题都是耸人听闻的,还有好多道听途说。”对于曾伯而言,这些不是正规新闻通讯社的客户端,都不能称之为新闻资讯。
他告诉老伴儿,只有那些传统、正规的媒体单位,发布的东西才是正规的资讯、时事内容,为此,他还常常“批评”老伴“文化水平低”,没有鉴别能力。
“她听了不高兴了,说我是大男子主义。”说着说着,曾伯自己也乐了起来。他告诉懂懂笔记,其实自己认可这些新闻客户端,仅仅是向家人亲友做个推荐,绝对不会强制“执行”。“女同志爱看一些八卦的,家长里短的,我也能够理解。”
有一点毋庸置疑,当子女离开父母踏上工作岗位,退休或者赋闲在家的老人们,总需要一样新鲜事物来打发时间。如今互联网和手机应用如此发达,一些老人成为“低头族”也成为一种必然。越来越多无法长期陪伴老人的子女们,除了引导和帮助,似乎更好的解决办法。毕竟很多人能与父母见面的日子,只在春节那几天。
3
银发族正在成为互联网下半场的新势力
“自从爸妈学会了看新闻、刷视频,每天都会转发一些内容给我。”
在广州工作的软件工程师李锐强,指着手机上与爸妈的微信会话告诉懂懂笔记,老人平时所发的所有内容,几乎都是网上的一些搞笑视频、突发新闻、养生知识或者心灵鸡汤。
最初,他还仔细看一下父母转发的内容,并回复一两句“观后感”。但此后他发现老两口并不回应这些“观后感”,而是继续转发别的内容。因此,渐渐地他也就不再回复了。
“有时候工作忙,一天没看微信,回到家一看,几十条信息里,大部分是爸妈转发的推送。”李锐强有些无奈的说,虽然爸妈对他的“观后感”视而不见,但却会在吃饭时,突然问起转发内容看了没。
有时父母会以此作为话题进行发散。尤其是聊及部分与职场、生活有关的新闻或者“故事”,他们便会搬出这些内容里的经验和感悟,对李锐强进行一番“教育”。一开始,李锐强也会含糊称是敷衍过去,但后来他觉得有义务和老人就真假新闻、真假鸡汤多做一些交流。“有几次把一些所谓的传闻的真相告诉他们,他们嘴上虽然不说,但是也开始慢慢的学会甄别一些事情的真假了。”
很多上年轻人都有类似的经历,和父母长辈们建了“家庭群”,不少人会对老人偏听偏信,鉴别能力差,转发大量“安利”内容不解或者嘲笑。实际上,在逐渐接触移动互联网的过程中,他们也在逐步学习和理解。转发无用或者虚假信息,或许是当下银发群体独特的社交方式,也可能是一种向亲友晚辈传达关切的途径和手段。
或许刚刚接触社交网络的他们,目前仍缺乏一定鉴别能力,对真假信息和内容判断力仍有待提升。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拥抱移动互联网的积极、主动态度,未来不会有任何减弱。他们希望通过移动互联网和这个社会、子女、亲友拉近距离的心态,不会减弱。
在一些互联网企业眼中,银发经济可能没有太大的吸引力。中老年群体可能缺乏消费能力,互联网网接受程度低,电子产品和网络的应用能力差。
但有一点不可否认,随着大量50、60后中老年群体被子女们教育和辅导,以及更多70后在未来几年逐渐迈入50岁以上“银发族”,这个群体的基数正在逐渐扩大。同时,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相关应用的影响力不断下沉,一二线和三线以下城市的银发族,在移动互联网应用上的差距正在缩小,或许,新的商机、新的市场就在这个“银发经济”的变化中逐渐显露。
只要不是那些憋着卖“保健”、“救命”神药的、真正想做一番事业的互联网新生力量,面对这样的群体是绝对可以“有所为”的,而在互联网红利逐渐消融的下半场,这样一个群体也势必会受到行业巨头越来越多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