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幼儿园须“减糖” 应加强健康饮食科普(2)
不过,这些指南并不被部分公众所熟知。萝岗一所中学的老师透露,因为是寄宿学校,学生主要都是在校内购买零食饮料。“校园里不提供膨化食品和碳酸饮料,但像雪糕、奶茶还是有的,还挺受学生欢迎。”
有行业观察人士告诉记者,其实就现在中国的中青年群体而言,对于“少糖”食物、零食的追求正在不断提高,而“少糖”行为有必要“从娃娃抓起”,一方面能有效杜绝儿童肥胖,另一方面可避免不良饮食习惯的养成。
食品企业:采取“减糖”顺应市场 供需双方都需“低糖”
实际上,不少食品巨头也在顺应形势以挽留市场。据悉,包括雀巢、可口可乐、玛氏等食品巨头在内都在采取各种“减糖”措施来顺应市场潮流。玛氏宣布新版士力架的糖含量将降低40%,更多的低糖糖果新品开发也在筹备中;可口可乐在中国已经提供了超过20种口味的低糖、无糖产品;中国本土老字号稻香村将食品的总糖含量下调了7%并开始积极控油……
“不‘减糖’就会减市场份额,如果食品企业维持‘高糖’不变更,无异于逆潮而上,就算短期内带得动低龄消费者,长期来看也势必会丢失‘健康食品’这一金字招牌。”有行业分析师告诉记者,一条50克的巧克力,热量有可能达到270千卡,几乎等于满满一快餐盒的米饭,在很多减肥软件上,巧克力因为高脂肪和高糖被列为红灯食品。“只要家长、老师控制,或者消费者自己年龄稍长,很快就会远离这类高脂高热食品,所以长远来看,供需双方都需要‘低糖’。”
专家:警惕“隐形糖”摄入
食糖过量会增加儿童龋患风险可以说已是常识,实际上其危害远非如此。广东省妇幼保健院营养科主任、主任医师、注册营养师夏燕琼指出,除了增加儿童龋齿的发病风险,食糖过量还与超重/肥胖、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她提醒,日常生活中要学会看食品营养标签,警惕“隐形糖”的摄入,烹调用糖尽量控制到最小量。
不少家长以为不让孩子吃糖果就能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实际上,饮料、果汁、甜点等都是它的常见“藏身之处”。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添加糖的主要来源是含糖饮料。“添加糖是纯能量食物。”夏燕琼指出,过多摄入添加糖的危害不容小觑,可增加儿童青少年发生龋齿的风险,还可引发超重肥胖问题。长远来看,食糖过量者罹患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风险也会上升。因此,要严格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
但近年来,喝饮料似乎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数据显示,近几年,我国人均年饮料消费量快速上升,由2010年的75公斤上升到2013年的110公斤。
“经常喝饮料,糖的摄入量很容易就超标了。”夏燕琼介绍,糖含量在5%以上的饮品即为含糖饮料,一般的含糖饮料含糖量为8%~11%,有些含糖量甚至超过13%。喝一瓶500毫升的含糖量10%的饮料,糖的摄入量就达到了50克。再加上从日常烹调饮食中摄入的糖,很容易超标。因此,建议含糖饮料要尽量少喝。
同时,还要警惕无糖饮料的“障眼法”。有些饮料标识着“无糖”,很多人便放心饮用。夏燕琼指出,有些饮料可能是没加蔗糖,却可能加了木糖醇等其他糖类替代品,这样很容易混淆视听。木糖醇虽没有蔗糖热量高,但长期食用也不利于人体健康。
支招:学看食品营养标签
如何快速知道自己喝的饮料中含了多少糖呢?夏燕琼支招:“看碳水化合物含量就可以了,糖是碳水化合物中的一种。”根据相关规定,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钠是营养标签中必须标识的成分。比如,牛奶中碳水化合物含量在5%左右,一般不含添加糖,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计算。也就是说,100毫升碳水化合物含量为15%的酸奶一般包含10克添加糖,而其他饮料中标示的碳水化合物的量基本都属于添加糖。
食品标签中的配料表也很关键,是否有添加糖以及添加糖的具体种类一般都可在其中看到。
夏燕琼表示,要想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首先要做的就是少喝含糖饮料。可以逐渐减少饮料的饮用量,或者用饮茶等其他健康饮品替代;在不得不吃含糖食品的情况下,建议吃完用水漱漱口,可降低蛀牙的发生率;尽量选择蒸、煮等烹调方式,少食红烧、糖醋口味,尽量将烹调用糖控制到最小量。
(原标题:中小学幼儿园须“减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