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庭栋:6000余册藏书炼成巴蜀文化万精油Chengd(2)
袁庭栋捐赠后,根据成都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整理,其藏书大致分为古代文化史、近代文化史、文字学、语言学、古汉语、古典文学、人物传记、饮食文化、神秘文化、百科知识、地图册以及巴蜀文化等等,共计6233种6453册。其中巴蜀文化类书籍数量共计1154种1211册,包括历史、纪事、民俗、交通、饮食、戏曲、地理、人物等等。成都图书馆馆长肖平介绍,这一类藏书品种丰富,而且非常成体系,在成都藏书界中位居前列。
(成都图书馆 供图)
写作:必须依靠海量文献资料
袁庭栋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发表文章,目前出版各类专着30多种,包括《成都街巷志》《巴蜀文化志》《话说四川》《成都通览》《天府的记忆》以及各种中华传统文化专着,内容十分广泛。同时,他也积极参加各类文化活动,到高校讲过课,在电视台开专题讲座,担任一些电视节目和文化项目的学术顾问。记者有问题向他请教时,他总是十分热心,回答十分详尽,乐于接受别人赠送的巴蜀文化“万精油”这个称号。
“写作这类文章和专着,必须依靠大量的文献资料。”在袁庭栋的捐赠中,除了藏书外,还有30年来他收集整理的数万种剪报,包括海量的巴蜀文化资料和古代饮食文化资料。这些也正是袁庭栋写作时的重要资料来源,包括写作《成都街巷志》时,很多资料也是从这些剪报中获得的。
“我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开始订阅报纸和杂志,除了四川本地的,还有很多专业类报刊杂志,看到有用的资料就都剪下来。”袁庭栋说,剪报慢慢地把抽屉都塞满了,他就买了20多个塑料储物箱,分类别进行存放。“过了30年,最初的报纸都已泛黄,但依然保存得十分完好,没有受到一点折损。”
袁庭栋回忆,自己在写作关于成都城市历史的文章时,曾找成都本地老人回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成都新南门的样子,包括自己的岳父,都很肯定地说只有一个城门洞。后来他在报刊杂志上找到一张老照片,清晰地看到新南门有两个城门洞,一进一出,可算是成都市政建设中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双向通道。“很多人觉得我的记忆力好,提起什么事情好像都知晓,其实不是记忆好,就是看了很多遍这些剪报资料,还要自己动手整理,积累多了,自然也就留在记忆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