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更新乡村(2)
十年前,一个名为“设计丰收”的项目在同济设计学院立项。老师和同学选择了这个交通不便、没啥资源,但有意愿改变现状的村落,和乡镇干部、村民一起,打造一种全新的生活艺术。
他们最先选择的是6个废弃蔬菜大棚,还改造了几间空置的民房,它们成了“田埂”“禾井”和“花觅”。2010年开始,他们采取“针灸式”设计策略,通过小而互联的“靶向”设计项目,激活村庄、联动城乡。2015年,“设计丰收”和“奔放艺术村”合作策划“流变——艺术家驻村”项目,通过涂鸦、创作等形式推动艺术和设计植入乡村,这里的改变逐渐加速。
中国台湾艺术家傅纪康看中了稻田里的猪圈,稍稍改造后他成为地地道道的驻村艺术家。他和刘哲荣等一起,经常骑着自行车在村中转悠,捡回村民丢弃的物件,不几日它们就成了作品中的“枝叶关节”甚至神来之“睛”,村民们看后惊奇不已。雕塑家刘哲荣用捡来的破瓦碎砖,做成“日记”系列。干枯的秋葵成了他小女孩雕塑的头发;阳台上的树,是他用枯枝、棉壳做成的,棉壳上涂上了一层荧光粉。“白天吸收阳光,夜晚关了灯,一个个闪闪发光的棉壳,就像一只只停在枝头的蝴蝶,忽闪忽闪地煽着翅膀。”中外艺术家纷至沓来,邀来村民把田里的小路变成彩绘之路:艺术家给创意、搭好框架,村民随意发挥填涂。彩绘的那天,如同村里的“嘉年华”。
再看蔬菜大棚,顶披上了稻草帘“外衣”,棚内的桌子用旧门板搭成,储物架用废弃叉车板拼装而成,纸巾装在钟形的竹筐里,插花的葫芦形陶瓶是捡回的酒瓶……这里已经成了多功能、开放性公共空间。来过的人都感叹:大棚原来丢在那里根本没啥,现在里里外外都姓“艺”,这群上海来的“眼镜”真会“搞事情”。
仙桥民宿也不一般。外观就是普普通通的农家院,走进去却是文艺范儿十足的田园风。厨房里,可以生火做饭的土灶还在原处,微波炉、电饭锅一应俱全;几个大小不一的卧室带给你苏格兰、地中海、崇明式等风格,简约派的崇明布艺、旧物改成的家具,配上一两幅画作、一二摆件,空间立刻生动起来。那晚,我就住在这处“民宿”,心中满满的都是“宁做崇明客,不羡做神仙”。
艺术家驻村的作品入城展览、秋收季节乡村亲子活动都已经成为仙桥村明星项目,一批来自芬兰、意大利、英国、美国、中国的艺术家,带动着村子里的孩子们——未来艺术家,用艺术链接乡村和多元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