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医学院创始人、医界豪杰沈其震 是咱长沙人(2)
新四军军医处初创所取得的成绩,获得了周恩来、叶挺的称赞。1938年11月,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到云岭采访时,看到新四军医院,连声赞叹:“真了不起,这是在中国见到的最好的军医院,我要向全世界宣传,呼吁他们来支援你们。”皖南三年,军医处的两个医院收治病人6000多人,手术1443人,其中治愈、好转的达83%。
介绍罗生特参加新四军
在沈其震引进到新四军的若干医疗专家中,有一位特殊人物,他就是被誉为“新四军中白求恩”的罗生特。
罗生特原名雅各布·罗森弗尔德,奥地利人,曾在维也纳大学学医,专攻泌尿科,获博士学位,毕业后开诊所。因参加反法西斯的民众运动于1939年被纳粹分子“驱逐出境”。到中国上海后从医谋生。他亲眼目睹了日本侵略者在上海的烧杀抢掠,对中国人民面临的深重灾难深为同情。一天,他在出诊时偶然从一个病人的口中了解到新四军在大江南北打击日军的事迹,便决心参加新四军。1941年春节刚过,他得知新四军卫生部长沈其震正在上海秘密动员知识分子和医护人员奔赴苏北新四军的消息,便通过友人汉斯·希伯的介绍,辗转找到沈其震,提出希望加入新四军。沈其震见他态度坚决,就答应了他的要求。为掩人耳目,沈其震将罗森弗尔德的名字取其谐音,改为“罗生特”。很快,在上海地下党和新四军上海秘密办事处的周密安排下,由沈其震陪同,罗生特化装成一个德国传教士,带着几箱子医用器械,从上海乘船北上,抵达苏中地区的张黄港,然后由一师部队护送到盐城新四军军部。在军部,罗生特受到刘少奇政委和陈毅代军长的亲切接见和热烈欢迎。
罗生特加入新四军后,以其精湛的医术和热忱的服务享誉全军,人们亲切地称他“大鼻子神医”。经他救治过的共产党高级将领有罗荣桓、万毅等,他还为罗荣桓的夫人林月琴做过终止妊娠手术,陈毅之子陈昊苏也是他接生的。他随新四军和人民解放军南征北战达9年之久。刘少奇、陈毅、罗荣桓等对罗生特都给予了高度评价。
三晤宋庆龄
新四军成立初期,药品和医疗器械都十分紧缺。为支持新四军抗战,国内外爱国人士伸出了援助之手。援助物品多数是通过宋庆龄领导的“保卫中国同盟”(简称保盟)募集的,而沈其震三晤宋庆龄,则搭建了实现援助的桥梁。
1938年秋,美国作家史沫特莱赴皖南新四军军部采访,看到那里的医疗卫生设施十分简陋,便建议新四军与宋庆龄及“保盟”取得联系,争取他们的援助,并在丝质白手绢上打印了一封致宋庆龄的密信。沈其震接受了这一联络任务,将密信缝在衣服里。他先到了上海,找到《密勒氏评论报》主笔鲍威尔,经过鲍威尔见到了英国驻华大使寇尔、女青年会总干事耿丽淑(美国人)等。沈其震此行带去了反映新四军战斗生活、医务工作的照片,以及千疮百孔的日军军旗、钢盔和士兵家信、护身符等战利品,还有他自己拍摄的小电影片子。耿丽淑等看了十分兴奋,决定利用这些实物举办一个介绍新四军战绩的展览会,让各界人士前来参观。由于耿丽淑同时担任“保盟”上海分会的秘书,她便为沈其震买了一张赴香港的船票,并告诉他怎样去找宋庆龄。沈其震抵达香港后,通过廖梦醒见到了宋庆龄。沈其震转达了叶挺军长的问候,并呈上史沫特莱的信函。宋庆龄告诉沈其震,她已经知道新四军缺医少药的情况,“保盟”已经有不少募集得来的医药器材和其他救济物资运到了香港,上海也成立了组织,建立了仓库,将尽快从上海拨付药品等运送到云岭军部。沈其震返回云岭后不久,新四军军部收到了“保盟”的援助,这是一大批急需的医用物品和其他物资,尤为可贵的是其中一种叫“白浪多息尔”的消炎药(磺安的前身),是国外刚投产的最新产品。
1939年4月,沈其震写信向“保盟”反映,军中新建的可容200名伤员的病房急需蚊帐和奎宁。宋庆龄闻讯很着急,决定尽快解决。于是,“保盟”上海分会在中共地下组织帮助下,以上海地方协会名义第二次派出民众慰问团,团长吴大琨,副团长殷扬(扬帆),成员有白蚀(王元化)等20余人,他们携带6000码蚊帐用料、20万片奎宁、12万剂预防霍乱疫苗、2000个消毒包和400听炼乳等赴皖,送往新四军驻地。5月,宋庆龄通过“保盟”向新四军前线医院捐赠两万多条毛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