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科研团队发现一个线粒体基因变异导致冠心(2)
2019-03-18 13:12
作者:admin
第一个连锁反应是在线粒体层面,线粒体的正常功能出现失常。由于蛋白质数量的减少,科研人员通过实验发现,线粒体出现了氧化呼吸功能障碍,线粒体膜电位降低,以及活性氧增加。“适度的活性氧作为信号传导是必须的,但是活性氧大量增殖后,会氧化细胞中的各类大分子。”贾子冬说,“如同苹果‘生锈’影响口感,过度的氧化会导致分子损伤,从而导致功能受到影响。”
第二个连锁反应发生在内皮细胞层面。线粒体功能缺陷最终导致内皮细胞凋亡水平增高,科研人员发现,内皮细胞的迁移能力和成血管能力双双降低,表明血管内皮细胞的正常功能发生损伤。
图2. 携带突变HUVEC体外血管生成能力改变
展望:为治疗冠心病发现新的潜在靶点
“血管内皮损伤正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根本原因之一。”管敏鑫表示,课题组从分子和细胞层面探讨了线粒体特定位点突变在冠心病病理过程中的作用,为冠心病的致病机制和治疗方法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这个首次验证的发病机理,为治疗发现新的潜在靶点。”另外,课题组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也将为其它线粒体疾病的组织特异性研究提供新的启发。
该研究工作获得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博士后科学基金等的支持。参与该研究的作者还有浙江大学遗传学研究所的硕士生张晔、李强和叶真珍等。
原文链接:https://academic.oup.com/nar/advance-article/doi/10.1093/nar/gky1241/5239030?searchresult=1
(柯溢能/图片由课题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