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保健市场良莠混杂 保健市场整治正在进行(2)
保健品不是不能买,但选购保健品应谨慎理性,消费者如何选购保健品?市消费者协会提醒,首先要看准标识,在购买保健食品时,应检查保健食品包装上是否有保健食品标志及保健食品批准文号,是否注明生产企业名称及其生产许可证号。要选择正规渠道购买,对保健品的定位和效果也应有清醒的认识。
保健品既不能代替药品,也不能当食品使用。消费者一定要擦亮眼睛,谨慎、科学、理性地选购保健品。一方面要对保健品的效果有理性认识,明白其不具备治愈效果,不能把它当药品。另一方面也不能把保健品当食品,觉得吃多少都没事,而要严格遵守用法用量,最好能在医师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
长知识,莫信这些大话——宣称保健品能治未病、预防疾病、治疗疾病、佩戴祛病强身等。保健品不具备疾病预防和治疗功能,任何宣称保健品治病、防病的行为,都是不符合法律法规和相关规范性要求的。消费者不要轻信保健品能够“治未病”“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等以防治疾病为噱头的夸大、虚假宣传行为。
防忽悠,远离这些行为——与保健相关的免费体验、免费体检、免费讲座、免费试用、赠送礼品、免费旅游、优惠养生、感恩答谢、伪亲情关爱等。为达到诱导消费者购买保健品的目的,很多不法商家以“免费”为诱饵,采取亲情关爱、定期聚会,感恩答谢等方式,来获取消费者的健康状况、家庭收入、联系方式及情感信任,进而为其“量身定制”大肆推销各类保健产品。
识骗局,戳穿这些谎言——治疗疑难杂症、治愈率、感恩答谢、惠民工程、政府补贴、消费维权、领导人及明星代言等。不法商家往往打着惠民工程、政府补贴、消费维权等幌子,利用国家机关、医疗单位、学术机构、行业组织的名义,以专家、知名人士、医务人员和消费者身份对商品做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宣传,通过虚假打折、“雇托儿”“饥饿营销法”等手段制造“现场抢购”的营销氛围,诱导消费者按所谓的“疗程”“优惠”大批量购买产品。
懂维权,保留这些凭证——正规发票、购物小票、在线交易记录及其他购物凭证。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方面,消费者不仅要做到掌握起码的辨识商品真伪的能力,而且还应当做到掌握基本消费维权知识,购买保健产品或接受相关服务,应当选择正规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