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日特別策劃:白領運動健身的“兩難困境”(2)
資料圖:健身中的人們。中新社記者 殷立勤 攝
其實羅琦所面臨的難題不只是時間。常年困擾他的足底筋膜炎,甚至剝奪了他“享受”熱浪的權利。而這一由運動引起的慢性損傷,常常是鍛煉者的不科學運動造成的。
上海體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鄭家鯤介紹說,白領人群普遍注重減脂、減壓,追求時尚,追求漂亮,因此他們對健身有著強烈的需求。但是他們的科學健身知識相對缺乏,沒有很好的掌握一些健身方法和技能技巧。對科學健身了解不夠全面,也存在著一些健身的誤區,不會合理安排自己的健身計劃,這是白領人群健身中存在的特點和困難。
北京體育大學體育休閑與旅游學院社會體育教研部主任王曉雲也指出:即使大多接受過高等教育,白領人群對健康觀念的認識依然存在偏差,無病即健康的觀點沒有根本上的改變。
程翔現在是上海一家連鎖教育機構的老師。現在襯衫T恤,文質彬彬的他,當年也是一隻“體育館老鼠”。他告訴記者,剛工作的時候空閑時間比較多,他每天有時間就泡在體育館,三個月的時間把自己練的“放在屏幕上不輸給彭於晏那種”。“但后來就動刀了”,他話題轉的有點突然。原來,突然大負荷的訓練,膨脹了肌肉,也突出了他的腰間盤,以至於后期不得不手術治療,“在床上躺了半個多月”。
資料圖:健身達人。中新社記者 王剛 攝
一位健身教練告訴記者,科學的增肌訓練會先評估受訓者的身體,根據情況,制定不同階段的訓練計劃。“比如說肯定得有個適應期,然后在逐步增量,但如果沒有專業人士指導,盲目增加訓練量,就容易出問題,尤其白領人群中,有一些二十多歲的小伙,精力旺,又想快速塑造體形,很多(受傷的)。”
根據國家體育總局2015年《全民健身活動狀況調查公報》裡公布的數據:在20歲及以上人群中,參加體育鍛煉的人群中有48.0%的人接受過體育鍛煉方面的指導,接受“同事、朋友相互指導”的人數百分比最多,為32.3%,其次為“專業教練、社會體育指導員”和“其他受過相關專業訓練”的人的指導,所佔百分比均在5%左右。還有5%的人參照書刊、視頻等資料進行體育鍛煉﹔有56.5%的人是通過“自學”掌握體育鍛煉技能。在學校學習獲取的體育鍛煉技能的有19.9%,參加“社會短訓班”和“從事過專業訓練”的分別為4.4%和2.2%。此外,17.0%的人是從其他途徑獲取。今年來市場化過程中,人們有更多途徑獲取專業指導,但不可否認的是盲目鍛煉的情況依舊存在。
接受參訪的傍晚,陳晨又在朋友圈發出她打拳的視頻。夏天的傍晚,她會在兒子期盼的笑眼中回家。其實她曾不止一次的說過“晚上健完身我會亢奮,然后會失眠。”(應受訪者要求,文中部分姓名為化名)(完)
(責編:秦潔、張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