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四分之一成年人锻炼不足致疾病风险增加 来看看有你吗?(2)
《全民健身指南》中介绍,青少年参与运动健身应掌握1种以上的运动技能,并采取多种运动方式交替进行。如有氧的慢跑、快跑、网球、足球,力量练习的俯卧撑、引体向上等,做到有氧运动天天做、大强度运动必须做、力量练习隔日做、牵拉运动前后做。
成年人健身的强度则应相对减弱,按照“有氧运动天天做,大强度运动选择做,每周2-3天力量练习,牵拉运动前后做”的要求,以有氧运动为基础,同时兼顾力量牵拉练习。快走、慢跑、骑车以及深蹲卧推等都是适合成年人的运动方式。
老年人运动健身的目标主要是延缓衰老,调节心理。因此除了太极拳、柔力球等中华传统项目以及半蹲、仰卧卷曲等轻度的有氧、力量练习外,老年人还应增加平衡练习以预防摔倒,如一字站立平衡、平衡移动等,同时也要注意进行一些牵拉练习。
对于高血压、高血脂以及高血糖等“三高”人群以及肥胖、骨质疏松等群体来说,“运动处方”不可或缺。不过,这类人群健身尤为需要“适可而止”“对症下药”。
《全民健身指南》建议,“三高”人群应选择全身主要肌群参与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快走是调控血压最好的运动方式。
高血脂人群可选择游泳、蹬车或走跑交替等运动项目。每周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超过150分钟对降低血脂有效,每周运动300分钟效果更好。同时要注意增加日常活动量,尽量少开车、多步行,少坐电梯、多走楼梯。
糖尿病人群除快走、蹬车外,在身体机能状态好可进行跑步等大强度有氧运动。
对肥胖、超重人群而言,长时间走路是最好的减肥方式。如果体重过大,可以先做蹬车、游泳等非体重支撑运动。不过,若要防控骨质疏松,快走、慢跑等需要体重支撑的有氧运动方式效果更好。相反,骨质疏松患者就不适合进行游泳等运动了。
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 学龄前每天至少运动三小时
目前,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面临严峻挑战,包括学生体检合格率下降、超重肥胖发生率增加及近视比例高等,均与学龄前身体活动不足有着密切关系。青少年儿童是全民健身计划的重点人群,大力普及青少年体育活动,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迫在眉睫。
“儿童青少年家庭运动倡议”指出,家长在为孩子安排运动时,要根据不同年龄特点,重点培养:3-6岁以粗大动作发展为主、精细动作发展为辅;7-12岁注重运动多样性和丰富性,培养运动兴趣;13-17岁可以选择一两项运动进行专项练习。
《学龄前儿童(3岁~6岁)运动指南(专家共识版)》提出,“健康的3岁~6岁学龄前儿童,全天内各种类型的身体活动时间应累计达到180分钟以上。其中,中等及以上强度的身体活动累计不少于60分钟”“学龄前儿童的运动应符合其身心发育特点,以愉快的游戏为主要形式”“学龄前儿童每天应尽量减少久坐行为。其中,屏幕时间每天累计不超过60分钟,且越少越好。任何久坐行为每次持续时间均应限制在60分钟以内。”
根据“儿童青少年家庭运动倡议”建议:
婴幼期(1-3岁),趣味运动提升运动能力。此阶段主要训练平衡性、协调性、灵敏性,运动时要多结合一些有趣的游戏。同时,要注意这一时期的孩子们缺乏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应选择爬行、慢跑、攀登等一些简单的运动形式。进行走、跑、跳跃、上下台阶、扔球和投沙袋等运动。
少儿期(3-5岁),弹跳运动促进生长发育。此期间更适宜进行室外活动,如跑步、乒乓球、羽毛球等,可多选择以弹跳为主的运动,如跳绳运动。但要注意的是少儿期的儿童心肺功能并不完整,做这些运动时,不论男女,均不能承受经常性的大强度、长时间的运动。
学龄期(6-7岁),全身运动提高骨骼质量。这个时期正处在人体第一个生长发育高峰之后的阶段,各种形态的生长和机能的发育都相对缓慢,尤其是心血管系统机能的发育比运动系统的发育还要迟缓。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多做一些全身运动来锻炼身体的综合素质,比如各种球类、跳跃等,游泳、滑冰也是不错的选择。(人民健康综合人民日报、健康报、健康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