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人才引培计划,3年招600“能将”(2)
宋宝安:主要通过实施好“科技扶贫”、“教育扶贫”和“校农结合”三套“组合拳”。由400余名涉农学科的老师带领团队,在贵州省建立示范基地50余个,培训农民及技术人员2.8万余人次。
在贵州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很多地方有贵大老师的身影。比如,陈祥教授、陈超教授和金林红教授带队到平塘县大塘镇胜安村和谷坝村,帮助贫困农户发展生猪、家禽养殖和茶产业。
不久前,他们问我,能不能把当地生产的猪肉,供应到大学食堂和校内结合农产品供应的超市,学校非常欢迎。这就是“科技扶贫”、“校农结合”组合的一种最佳扶贫方法。
去年,学校采购贫困户农产品2132吨,总金额2000余万元,占学校食堂采购总量的60%。惠及贫困农户2251户,贫困人口8349人。
南都:在教育扶贫方面,贵州大学做了哪些工作?
宋宝安:2018年,学校发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奖(助)学金17011.2万元,惠及学生3.68万人次,占全校贫困学生的86%。学校还组建了“博士村长团”,结合导师科研项目开展回乡调研、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基层治理知识普及等服务,助力农村产业发展、农民脱贫致富。
南都:在你看来,教育和科技可以为脱贫提供怎样的支撑?
宋宝安:我认为扶贫要扶智,用科技引领、支撑扶贫工作。学校老师可以把技术和知识交给农民,帮他们把产业发展起来。
目前,贵州省提出着力发展12个农业农村重点产业,聚焦蔬菜、茶、食用菌、竹、生态畜牧、生态渔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学校正在构建12个农业农村重点产业及一个高端智库在内的13个服务产业科研团队,遴选13位首席产业岗位专家,与农业龙头企业合作,与目标市场、产地条件、产业基础相结合,带领当地村民发展产业,多措并举解决农业技术服务短板,在科技支撑上取得突破。
南都:在发挥科技创新优势、助力地方扶贫方面,贵州大学有没有比较好的经验分享?
宋宝安:贵州大学这样的案例不少。比如贵州大学陈卓教授帮助农民发展稻田复合种养技术,通过优质稻加上稻田饲养产业,使得产值由原来的几千块钱,增长至一万余元,并在全省十几个县进行推广。金林红教授为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提供技术支持。樊卫国、潘学军、龙友华和赵致等教授,帮助解决了贵州刺梨、猕猴桃和核桃等精品水果、贵州中药材选育和食用菌生产中的技术难题等。
通过这种方法,用学科链和人才链对接产业链,形成一批突出本地需求、使用高校成果与智库,实现一批优势学科率先突破,为贵州三大战略行动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和技术支撑。
可以说,在脱贫攻坚这块,我们一直在做些事情,但我们觉得做得还不够,离贵州省委省政府的殷切希望有不小差距,仍需不断努力。
学术要求
“每天晨跑给学生打电话布置作业”
南都:在你的身上有很多标签: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植保专家、博士生导师……最喜欢哪个?
宋宝安:我就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最喜欢别人叫我宋老师。
南都:这些年,你培养博士后、博士与硕士百余名。你对学生的要求是什么?
宋宝安:我有一个“宋老师课题组”的微信群,每天早上6点左右,我一边晨跑,一边就开始给我的学生打电话,讨论科研工作,讲今天要做的重点,布置“作业”。
我还会分享最新的科研文献和科研进展到群里来,要求学生学习。同时,也会让学生及时反馈研究进展,上传实验室各小组及同学们的实验记录、周小结、文献分享等,大家互鉴互学共同提高。
我希望学生能保持积极向上的学术热情,努力掌握较为扎实的知识体系,系统深入地开展科学研究,具有创新性思维,并且养成良好的习惯,确保学术严谨和实验良好安全规范。
采写:
南都记者
李玲 尤一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