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日薪972.9元,数据解读健康试药者的谋与生(2)
2019-03-19 16:39
作者:admin
获得数千元的报酬并非想象中的轻松。试药者需要付出时间成本,根据项目周期一次或多次住院3-5天;此外,项目完成之后,需要间隔至少三个月才能参与下一个试药项目。这些硬性要求均使试药无法职业化,近千元的高日薪也只是一个数据概念。
在“试药员吧”里流行着一个公式:试药风险=报酬÷试药天数。“试药日薪”越高,试药风险越高;风险,是试药的争议所在。
46岁的李延安目前为止参加过三次试药项目。2017年6月第一次试治疗脊椎癌的度马胺胶囊时,他和病房里其他受试者闲聊,“他们有人做的次数多,我说这个东西究竟有多大的风险呢,他说见过的有人过敏起疙瘩,其他倒没有。”
李青这次试的是降压药,每周期吃一颗药,第一周期有轻微的药物反应,出现血压偏低的现象。医生护士因此格外关注她,隔段时间就来测一次血压,“到晚上临睡前还专门找我测了一次,结果也是正常,放心了。”
在某试药中介发布的2018年11月全国招募信息中,试药主体项目是降糖药、降压药、消炎药、各类口服剂片等常用药,少部分是治疗阿兹海默症、乳腺肿瘤、精神分裂症等非常用药。招募信息中高频出现的词有“食宿全包”、“活动室”、“联网”、“无烟检”、“打款快”等;其中试药报酬的官方用语为“误工费”。
年龄为18~65岁、BMI值为19~26、不抽烟、体重在50kg以上的男性以及体重在45kg以上的女性,都可以成为试药人群体中的一员。
中介闫星宇在2015年为癌症晚期的父亲寻求治疗方案时第一次接触到试药,此后便开始从事试药招募工作,同时在贴吧、直播软件等网络平台进行科普解答。他把试药比作献血,“一次药物测试通常是1~2片药物,分多次采出总计200毫升左右的血,如果你能接受献血,那也应该接受试药。”
他们的困境?
高利润驱动下的试药存在着很多灰暗面,如职业试药人、试药不联网、中介骗人、数据造假等问题。
在试药员贴吧中,许多试药人分享了被试药中介坑骗的经历。他们往往在未完全了解信息的情况下被坑骗。其实,试药人面临的风险远不止如此。
我们在Openlaw平台以“损害”和“临床试验”为关键词,搜索到326个判决书,经过筛选,得到了38个与试药患者相关的案例,目前,我们没有搜索到健康试药者的维权案件。其实,健康人在试药过程中可能出现过敏等轻微症状,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几率较小。
(注:Openlaw案例文本爬取时间为2018年12月20日)
与患者一样,健康试药者的维权依据也是《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因此,研究患者维权对于健康试药者来说是有借鉴意义的。
负责医疗纠纷案件的徐军律师表示,试药人之所以败诉都是因为没有证据表明损害结果是由该药物直接引起的,而这个证据只能来自专家委员会的鉴定。但患者和医院药企之间所掌握的信息不对称,“举证难、鉴定难”是摆在试药维权面前的一大难题。
在患者维权的38个案件中,有27位患者将医院作为被告起诉至法院,7位将医院和制药方作为被告,剩下4位则起诉了制药方。
关于责任承担,复旦大学临床药学与药事管理副研究员高原认为,“如果是医疗事故,则由医院医生负责;如果不良反应是由药品引起的,则由申办者负责”。
试药人能否成功维权还与《知情同意书》有着极大的关系。在38个案件中,甚至有8个患者在未被告知的情况下,被进行了临床试验。医院与制药方在《知情同意书》拟定和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不规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