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核磁检查结果正常 87%患者首诊被误诊(2)_中华保健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疾病百科 > 正文

CT、核磁检查结果正常 87%患者首诊被误诊(2)

2019-03-19 23:26 作者:admin

“这也是导致该疾病误诊漏诊率高的重要原因。尤其是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慢性腰背痛、慢性头痛等‘共病’时,纤维肌痛的漏诊率更高,常见于骨科、风湿科、疼痛科和神经内科等科室。由于患者往往主诉其他疾病或症状,而各科室医生在诊断时如同‘盲人摸象’,重点关注患者的‘局部’症状,也就是本专科疾病,导致很多患者虽然周游于多个科室治疗,但治疗体会和效果欠佳,不被家庭和社会接受和认可,被认为无病呻吟。”北京协和医院骨科主任翁习生教授指出。

“相关科室医生在专注本科疾病诊疗的同时,应提高对纤维肌痛的认知、筛查和鉴别意识,可参考2016美国风湿协会(ACR)诊断标准和基于患者问卷的纤维肌痛快速筛查工具(FiRST)表来辅助识别,如果能做到多学科联合诊断则效果最佳。”翁习生建议。

对于纤维肌痛治疗,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风湿科梁东风教授指出,纤维肌痛并不是进行性疾病,其症状可以随着时间延长而减轻。同时由于发病机制明确,通过个体化针对性的对症治疗,可以取得很好的疗效。目前针对纤维肌痛机制性治疗药物已经实现了“零”的突破,全新一代钙离子通道调节剂乐瑞卡(普瑞巴林胶囊)(辉瑞)纤维肌痛适应症已在我国已经获批上市。随着研究的不断进展和突破,未来纤维肌痛或将不再是我国难治疗的慢性疼痛性疾病。”

辉瑞成熟药品业务中国区总经理吴锋表示,“未来,我们将持续加速向市场推出新的药品、拓展新适应证,在保障药物疗效的同时保证安全。并与多方携手在零售药房、医院、互联网医疗、疼痛科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构建线上线下全方位的准入体系,提高社会对纤维肌痛的关注度,推动纤维肌痛规范化诊疗。”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会.中华风湿病学杂志相关信息:

临床表现

疼痛:全身广泛存在的疼痛是FM的主要特征。一般起病隐匿,大部分患者就诊时不能准确回忆起疼痛开始的时间。FM的疼痛呈弥散性,一般很难准确定位,常遍布全身各处,以颈部、肩部、脊柱和髋部最常见。疼痛性质多样,疼痛程度时轻时重,休息常不能缓解,不适当的活动和锻炼可使症状加重。

压痛:FM唯一可靠的体征即全身对称分布的压痛点。在压痛点部位,患者对“按压”反应异常敏感,出现痛苦的表情或拒压、后退等防卫性反应。这些压痛点弥散分布于全身,常位于骨突起部位或肌腱、韧带附着点等处,仔细检查这些部位均无局部红肿、皮温升高等客观改变。

疲劳及睡眠障碍:约90%以上的患者主诉易疲劳,约15%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劳动能力下降,甚至无法从事普通家务劳动。患者常诉即使在清晨醒后也有明显疲倦感。90%-98%的患者伴有睡眠障碍,表现为多梦、易醒、甚至失眠等。

神经、精神症状:情感障碍是FM常见临床症状,表现为情绪低落,对自己病情的过度关注,甚至呈严重的焦虑、抑郁状态。

关节症状:患者常诉关节疼痛,但无明显客观体征,常伴有晨僵,活动后逐渐好转,持续时间>1小时。

其他症状:约30%以上患者可出现肠激惹综合征,部分患者有虚弱、盗汗、体质量波动以及口干、眼干等表现,也有部分患者出现膀胱刺激症状、雷诺现象、不宁腿综合征等。

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生化检查、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肌酶、类风湿因子等均无明显异常。部分患者存在体内激素水平紊乱,如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生长激素、类胰岛素生长激素-1、甲状腺素等异常,脑脊液中P物质浓度可升高,偶有血清低滴度抗核抗体阳性或轻度C3水平减低。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MRI):FM患者可能出现额叶皮质、杏仁核、海马和扣带回等激活反应异常,以及相互之间的纤维联络异常。

评估量表:纤维肌痛影响问卷(FIQ)、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Beck抑郁量表(BDI)、McGill疼痛问卷调查、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等可以出现异常,有助于评价病情。

合并疾病

FM并非“排除性疾病”,往往与其他疾病交叠存在。调查发现,16.8%的骨关节炎患者、21.1%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36.7%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38.6%的抑郁患者、33.8%的消化道疾病患者均合并有纤维肌痛<i>-[ii],以及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多种慢性疼痛疾病中也常见。

FM患者终身合并疾病的比例:除高血压外的其他心血管疾病23.9%,血管疾病(所有)25.7%,酗酒/毒品6.1%,哮喘30%,胃肠溃疡26.5%,肾脏疾病16.2%,胆囊疾病32.6%,内分泌疾病39.7%,肺部疾病37.1%,神经疾病10.7%,胃肠道疾病(所有)72.1%,精神疾病9.0%,严重过敏42.2%,其他腹部疾病54%,泌尿生殖系统疾病48.5%,抑郁67.6%,精神疾病(所有)68.1%。

诊断标准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