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病理学泰斗去世 诊断曾被誉为"全国金标准"(2)_中华保健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疾病百科 > 正文

中国病理学泰斗去世 诊断曾被誉为"全国金标准"(2)

2019-02-11 07:02 作者:admin

1991年,一位来自外地的女孩因发热、耳闷和鼻咽肿块,被当地医院诊断为鼻咽癌。无奈之下,一家人赶到北京求医,可所到之处都说无法排除恶性肿瘤的可能。接下来的一个月内,刘彤华先后3次为该女孩复查病理切片,并明确告知其为重度炎症,只需复查鼻咽部。

2001年元旦,刘彤华收到这位女孩的母亲寄来的贺卡,上面写道:“尊敬的刘老师,10年来我女儿复查全部正常,是您为我女儿摘掉了癌症的帽子,使她免受了放疗之苦。”

1993年,在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阅片 图片来源:北京协和医院


1993年,在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阅片 图片来源:北京协和医院

?“在病理诊断中,凡没有百分之百把握的,决不轻易下结论。她这种科学态度至今深深地影响着我。”曾于1962年在协和进修、受过刘彤华指导,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第三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王正国教授说。

“时刻把自己当作一块干海绵,随时准备吸收大量水分。”

1995年,于科室工作留影 图片来源:北京协和医院


1995年,于科室工作留影 图片来源:北京协和医院

“时刻把自己当作一块干海绵,随时准备着吸收大量的水分。”有人这样形象地形容刘彤华。

2004年,一名因骨痛7年伴活动障碍并发现右股骨下端占位的52岁患者在协和接受了手术治疗,术后病理发现增生的纤维组织及异常结晶沉积。

由于对该病变不认识,钟定荣请教了刘彤华。第二天,刘彤华把钟定荣叫到办公室,从一个发黄的笔记本里翻出一个“342805”的病理号,说:“你把这个病理切片调出来看看,和你这个病变是同一类。”随后,刘彤华又从一叠文稿中抽出一篇交给钟定荣:“这是该病例的个案报告,你看完后还给我。”

2001年,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医生读片讨论。右二:刘彤华


2001年,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医生读片讨论。右二:刘彤华

接过文章,钟定荣发现,这是一篇由张孝骞教授和刘彤华教授合作完成并于1980年发表在《中华医学杂志》上的个案报道。也就是说,这个病例至少在25年前就已经由刘彤华诊断过了。她居然能如此准确地找出20多年前的一个病理号!

后来的文献查阅更让钟定荣吓了一跳:这个病例居然是由刘彤华诊断的中国首例肿瘤性骨软化。在刘彤华的指导下,钟定荣等将肿瘤性骨软化病例积累到34例,并率先在国内描绘了肿瘤性骨软化病例的多种形态。迄今为止,这种病在国际上报道仅100余例。

从医60余年来,刘彤华院士以前瞻性的眼光、深邃的学术洞察力,始终站在病理学科的学术制高点上,推动中国病理学科发展。

大医情怀永驻人间

刘彤华院士,一路走好!

图片来源:北京协和医院


图片来源:北京协和医院

刘彤华简介

1929年11月13日出生于江苏无锡;

1947年—1953年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

1952年响应国家号召到北京协和医学院病理高级师资班进修;

1953年—1957年任第六、七军医大学(现第三军医大学)病理系助教;

1957年—1969年任中国协和医学院病理学系助教、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医学研究所病理系助教及助理研究员;

1969年,因病理学系随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研究所搬往四川简阳,她留在北京协和医院克服艰难困苦创办病理科,历任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78年—1985任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副主任;

1985年—1995年任病理科主任;

1999年增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曹义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