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成都乡村医生点赞!为重病大爷换药192天,常(2)
日子久了,两人关系越来越亲密,杨医生对刘大爷的好,儿女们也看在眼里。今年正月初六,刘大爷家请客吃饭,特意给杨医生打了电话:“杨医生,你初六过来吃个饭,有个惊喜。”不巧的是,杨炳贵回凉山老家过年还未回来。
3月初。刘大爷和家人一起来到卫生院,他们特意为杨炳贵制作了一面锦旗,锦旗上写着“视病人如亲人,弘扬医德医风”。
↑杨炳贵医生在看病历
敬业
一人照顾50名病人 是其他医生的两倍
在同事们眼中,杨炳贵确确实实做到了待病人如自己亲人一样。
“一个月全院有150名左右的病人,他一个人要照顾50名,是其他同事的两倍。”佐莉英与杨炳贵一起共事了两年,因为杨炳贵脾气好,细心仔细,很多病人来医院看病指定要找杨医生,一些棘手的病人也由他来护理。
佐莉英回忆,院里有一名老人,因为年纪大了,无家人照顾,每次上厕所的时候蹲下去就起不来,这时只要他招呼一声,杨炳贵不仅会帮忙扶起来,还会帮他擦屁股;卫生院附近一名病人突发脑溢血,家属跑进医院向医生求助,杨炳贵立刻来到病人家中,背起病人往医院去,途中被吐了一身……在她看来,这是很难能可贵的,其他同事不会愿意这样做,他却从不嫌弃。“他把老人当成自己的父母,把小孩当成自己的孩子,他用行动诠释医者情怀。”
医院里人手十分紧张,杨炳贵的本职是住院医师,负责看门诊和住院的病人,可是一忙起来,抽血、照片都得亲自上阵,每天从早上8点上到第二天中午12点,一周至少有四天回家遇不到妻子。
在如此繁忙的工作压力下,在完成医务工作后,杨炳贵还要利用休息时间兼职出纳,常常弄到凌晨两三点。然而,对于这些工作,杨炳贵从未抱怨过,却笑着说:“年轻人,多学习多分担一些。”
坚守
“我从大山走出来到了小山 农村更适合我”
乡镇医院还面临着一个困境,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来,来了待不了多久。红星新闻记者了解到,在人和乡卫生院里工作的医生护士大多是从农村走出来后再回去,杨炳贵也不例外。今年26岁的杨炳贵老家在凉山州会理县的一个小村庄,通过努力学习走出了大山,来到了成都工作,后来自己又回到了山村。杨炳贵说,当初有机会到城里更好的医院工作,后来因为妻子怀孕,便选择了离妻子更近的地方,来到了青白江人和乡卫生院,这一干便是两年。
虽然来卫生院的时间不长,杨炳贵也很年轻,但当地的村民对他十分信任。红星新闻记者在办公室里与他交谈时,不断有病人或家属找到他询问,他均一一进行了解答。
“我觉得信任和尊重是相互的,首先要尊重病人,才能赢得他们的信任。”他有一套与大家相处的方法——耐心倾听,站到病人的角度换位思考,因为自己的亲人也会有生病的时候,所以他十分理解患者家属的一些行为。
面对病人时,如何保持细心和耐心?杨炳贵笑出了声;“我就是个耙耳朵。”他说,他性格温和,耐得住性子,几乎没有和家人朋友吵过架、生过气,遇到病人他更是微笑面对。
人和乡卫生院距离杨炳贵的老家有900多公里,因为路途遥远,他回一趟家需要先乘汽车到成都,再从成都坐火车到会理,再转几次汽车才能到。因为工作太忙,今年过年回家之前,他已经四年除夕没在家陪伴父母了。儿子已经一岁多了,父母也没机会亲手抱一抱孙子,只能通过视频看一眼。
↑杨炳贵医生关心镇上居民的身体情况
记得有一次,母亲美尼尔综合征发病在家中昏倒,被送往医院急救,母亲怕他担心,没有让家人告诉他,事后他心中十分内疚,“身为医生,照顾了病人,却没有时间照顾家人。”谈到这里杨炳贵突然停顿了下来,有些哽咽,“算了,不提这些。”
对于年轻的杨炳贵来说,以后的路还很长,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摆在他面前,将来有什么打算?会一直留在农村吗?还是像其他年轻医生一样,找机会离开这里,去更大的平台?杨炳贵坦言,为了孩子将来的教育,他希望妻子能够到城里工作,不过自己则希望可以留在这里,“说老实话,我觉得农村更适合我。”
马向琳 红星新闻记者 张肇婷
摄影记者 王红强
编辑 潘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