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被“保健”蒙蔽了双眼(4)_中华保健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养生保健 > 正文

你被“保健”蒙蔽了双眼(4)

2019-03-20 16:34 作者:admin

  对比东阿阿胶和汤臣倍健,中西两派保健品的市场表现高下立判。同时汤臣倍健的也反应了保健品销售渠道的变化,保健品的药店渠道占比降低,而电商渠道逐渐成为主流非直销渠道。

  年轻人海淘“中国”保健品

  中国对于保健品的需求应该会越来越大。参照发达国家,随着老龄化现象的严重,中国医疗卫生体系也要面临着医保资金入不敷出的压力,因此中国医改亦在积极鼓励从治疗向预防的转变,提出要努力把健康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目前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保健品市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购买国外保健品。并不是崇洋媚外,这就跟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国人买进口奶粉一样,相比之下,消费者更相信国际标准下的商品,至少要保证吃了不会有害健康。

  

你被“保健”蒙蔽了双眼

 

  今年天猫双十一,进口品牌TOP 1是澳洲保健品品牌Swisse,从去年的进口数据看,保健食品也是拉动中国跨境电商零售进口的主力品类之一。

  澳洲保健品品牌受到中国消费者的青睐,这也与奶粉代购也有关联,很多妈妈会选择澳洲和欧洲奶粉,而保健品和配方奶粉都算是营养补剂一类。而澳洲有更庞大的代购群体,也培育了国内的消费市场。

  例如知名澳洲保健品品牌Blackmores,2018财年总营收6.01亿澳元,其中中国市场营收占总营收的25%,仅次于澳洲本土市场。而且Blackmores中国市场的经营利润率达24.9%,比本土市场还要高出1.8个百分点。

  此前大量代购推升了Blackmores澳洲本土销售业绩,但在2017财年Blackmores经历了销售业绩下滑的教训,意识到代购容易发生品牌转向和法规上的限制,渠道并不稳定性。所以这家澳洲企业在2018财年更积极由传统代购向电商平台的直销模式转变,加强了与国内跨境电商合作。而很多报道也显示澳洲、美国等地的膳食补充剂还在试图依照保健食品备案新政,进军中国市场。

  此外,越来越多看到机遇的的中国企业通过收购、投资等方式买下国外保健品品牌或拿下其在中国的经营权。今年双十一大卖的Swisse,就已被合生元买下。还有汤臣倍健收购Life-Space、澳优乳业收购Nutrition Care、西王食品收购Keer、上海医药收购Vitaco、哈药集团投资GNC等等,某种意义上它们正成为“中国”保健品,而它们中不乏年轻人热衷的海淘产品。

  汤臣倍健、哈药等通过整合国外资源增强自己的保健品业务;而进口奶粉涌入,国内奶粉出现产能过剩、销售乏力的现象,合生元、澳优通过收购向更广泛的食品保健品公司方向转型;西王的主业的毛利较低的油制品,拿下全球最大运动保健品公司Keer可以多元化发展,拓展盈利面。

  而国内对保健品的需求日益增长,国内企业通过“外国品牌+中国渠道”的组合,显然是想抓住保健品行业的机遇,在保健品消费变局当中分一杯羹。保健品行业毛利高,消费者价格敏感度低,而Blackmores的案例则表明,国外保健品品牌进入国内,由于渠道成本和商品价格战略,利润可能要比澳洲本土市场更高。

  事实上,国外保健品也并不会有更好的营养、保健效果。就说当下非常火的巴西玛咖和泰国野葛根(白高颗),果壳、知乎和丁香医生等各路大V都有科普,玛咖只是一种蔬菜,是“秘鲁萝卜”,而泰国野葛根则跟豆浆丰胸一样,还没有科学实验证实。

  但不管是在淘宝天猫还是微商和社交电商平台,玛咖和泰国野葛根都是热卖保健品,在有心人推波助澜之下,二者满足了男女最强烈而隐秘的性需求,成为男性壮阳和女性丰胸的神物。

  

你被“保健”蒙蔽了双眼

 

  (天猫上直白的玛咖宣传标语)

  保健品的迭代一波接着一波,这个品类上的种种营销手段,充分证明消费者健忘而从众本质。随着中国企业把越来越多的国外保健品带入国内市场,估计再过两年,保健品行业的渠道分布和市场格局又会重新洗牌。

  看透这些,你还有没有一种“喝口鸿茅药酒,压压惊”的冲动?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