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哥古迹里有群中国“文物医生”(2)
中国文物修复团队的工作原则是“修旧如旧”。就是让文物在被修复之后,最大程度地恢复原初的状态,使其可以真实地展示历史原貌。许言说,“文物的价值来源于背后的历史,所以必须要尊重文物本身以及它所连带的历史。”
法国游客梅瑞曾经在电视上看过茶胶寺的动画假想图,和她亲眼所见到的茶胶寺几无二致。“游客来到吴哥,就是想感受这里厚重的历史氛围,修复过后的茶胶寺很好地体现出了它的气质和魅力。感谢中国文物修复团队,他们对世界文化遗产作出了贡献。”梅瑞说。
“全世界都盯着看,必须要让所有人满意”
许言工作之余爱摄影,石块、标记、展示牌,吴哥窟内的一草一木都是他镜头捕捉的对象。许言给本报记者看他拍的小鱼。王宫遗址的池塘内,灵活欢快的小鱼浮出水面吐着气泡,似乎在讲述着这里的沧桑故事。吴哥窟的每一个角落,许言都去了无数次,但是每一次他都能感觉到变化。高棉曾经的光辉岁月或许被尘封了,但是生命的力量却从未消失,鼓励着他们发掘历史,修复和保护文物。
中国文物修复团队的驻地位于暹粒市区的一条普通小街旁。在这个僻静甚至略显简陋的二层小楼里,他们已经整整奋战了8年。此外,还有1998年至2008年周萨神庙修复项目的10年。花费近20年修复两座大型庙宇,这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恒心。
干了一辈子的文物保护工作,许言认为修文物跟看病差不多。“搞明白病因,开好药方,就这么简单。”看似简单,中国文物修复团队的工作却并不轻松。“我们修复茶胶寺,脑子里整天没别的事,就琢磨这个。”周萨神庙和茶胶寺都是古代建筑瑰宝,其修复工作是不可逆的,必须确保万无一失,同时还要考虑到工期、预算等限制因素,压力不是一般的大。吴哥古迹是世界文化遗产,大量游客、学者慕名而来,“全世界都盯着看,必须要让所有人满意。”
将成千上万块散落的巨石重新“组装”成1000多年前的模样,着实耗费了中国文物修复团队不少时间和精力。晚上查阅资料、分析数据,白天现场测绘、施工,标号、归安、监测、查验,集齐了考古、历史、建筑、文物病害、文物保护等多个细分领域专家的中国文物修复团队,每一个成员都配得上“工匠”一词。
“他们是最受我们欢迎的好朋友”
吴哥古迹是柬埔寨的骄傲,也是全世界的文化瑰宝。由于柬埔寨国内的文物修复技术和设备等相对落后,各国文物修复团队来到柬埔寨,无偿提供文物修复方面的援助。中国文物修复团队来到吴哥古迹近20年,不仅帮助修复了周萨神庙和茶胶寺,还传授了先进的文物修复技术和理念,同时也与当地人结下了真挚的友谊。
在茶胶寺的工地上,中方技术人员与柬埔寨工人一起施工,最多时,工地上有70多位柬埔寨工人。70多岁的蓬努是一名老工人。在完全可以退休养老的年纪,蓬努依然坚持每天骑半小时摩托车来到工地,干起活来一点不比年轻小伙子差。蓬努其实家境富裕,他说自己从小就在暹粒长大,每一栋建筑都留下过他童年玩耍的身影。这些古老的、有些破败的建筑,对蓬努而言并非是旅游景点或者历史遗迹,而是童年的回忆。“回到这里工作,和中国文物专家一起修复这些古迹,我觉得精神上很满足,这里是我的精神家园。”
茶胶寺的管理员告诉记者,中国文物修复团队这几年修复了茶胶寺内的很多建筑,现在茶胶寺重新开放后,每天约有500名游客,比以前多了不少。“茶胶寺为世界各地的游客们展现了柬埔寨上千年前的历史和文化,如果没有中国帮助修复,它不可能有现在的魅力。”
当地妇女蒂瓦在茶胶寺的后门摆摊售卖椰子和饮料已经有几年时间了。“中国文物专家把茶胶寺修好了,游客也越来越多,所以我立刻就过来摆摊,生意很不错。”颇有“商业头脑”的蒂瓦和袁濛茜早已相识,一见面如老友般热络寒暄。
看到蒂瓦可爱的小女儿走了过来,习惯随身携带相机的袁濛茜立刻蹲下来,“咔咔咔”,镜头中记录下了小女孩灿烂的笑容。袁濛茜说,每次见到蒂瓦女儿都要拍几张照片,小女孩儿也对着镜头大大方方地表演了一首自己新学的英文歌曲。看着女儿和袁濛茜的“友爱”互动,蒂瓦告诉记者:“中国文物专家都很友善,他们是最受我们欢迎的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