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引才聚智”的源泉活起来(2)
说起李灿辉博士,大家都对他赞不绝口。李灿辉是云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薯类作物研究所所长。2018年,作为“凤凰计划”专家被引进到昭通市农业科学院后,他的足迹遍布昭通大地,他把心血都投入到“四倍体马铃薯栽培种(合作88)基因组计划”、国家农业部“二倍体马铃薯杂交育种计划”等科研工作中,这些科研成果一旦转化,将为昭通马铃薯产业发展带来一场新的“绿色革命”。
一个高层次的领军人才可以凝聚一支团队、兴旺一个企业、带动一方产业。其实,在昭通还有众多和董雅凤、李灿辉一样的人才专家正在为昭通经济发展贡献着个人才智。从2018年10月起,全市就开始推行专家联系服务基层制度和农林科技专家团队挂联到县指导服务产业扶贫工作机制。一批又一批专家人才深入基层,帮助县(市、区)进一步找准产业定位、完善产业发展规划,破解产业发展关键技术难题。乌蒙大地上,数百名专家人才搞培训、忙科管、送服务、促增收,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打湿衣背。他们助力一个个企业在昭通落地生根,并将一项项科研成果转化运用到昭通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中,为昭通的脱贫攻坚书写了精彩一页。2018年,以苹果、马铃薯为主导的昭通高原特色农业收获丰硕、经济效益喜人,昭通苹果种植面积达到45.26万亩、产量58万吨、产值达到40.1亿元;马铃薯种植297.08万亩,产量373.2万吨,产值达48.6亿元……
“伟大的时代呼唤人才,昭通的发展渴求人才。”在全市人才工作会上,市委书记杨亚林曾经对人才工作寄予了这样的厚望。他要求全市严格落实“党管人才”的原则,坚持“一把手”抓“第一资源”、抓人才工作,营造良好氛围,激发人才活力,为昭通高质量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拳拳之心,殷殷之情。杨亚林书记的话语,既是对昭通人才工作的重视,也是对昭通各类人才的鞭策与鼓舞。今天,在“人才兴昭”战略的推动下,昭通这片充满激情的创新创业热土,正面向市内外,用海纳百川的胸怀引才聚才,用求贤若渴的心态重才用才,用筑巢引凤的实招留才育才,用人才优势厚植发展优势,为人民群众谋福利,为大美昭通汇聚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