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安徽(2)
以上案件中,70%的犯罪手法为通过会销,即以召开推介会、介绍会、免费体检、旅游等方式实现当面销售,另有三起案件为电话、电视销售,证明会销形式诈骗依然是目前的犯罪高发区。全部案件经由一线销售人员联络后,会销现场及电话推介中均由犯罪分子(雇佣)冒充医生完成看诊,其中40%的案件属冒充中医,30%的案件属冒充军医。
为促进销售,案件中犯罪分子均谎称被害人罹患重病,手法包含用仪器为患者检测并编造检测结果;收集患者指甲毛发、伪造体检报告;或通过销售人员套取被害人身体状况信息,而后由“医生”夸大病情。
销售人员再次筛选后,集中邀请具有购买意愿的被害人参与体验等互动环节,并通过限购、即将售罄、优惠等手段刺激购买。一款进货价30元一盒的保健品,犯罪分子以7980元一盒售出,差价达266倍之多。
提示
发现受骗留好证据
并谨防“次生诈骗”
海淀法院法官告诉北青报记者,很多人将虚构身份、夸大疗效、高价销售保健品行为理解为民事纠纷,其实这是一种误读。如果销售者所虚构事实已经达到使购买者陷入错误认识而购买的程度,该种行为就达到了诈骗罪的标准。
法官表示,该类案件与民生关联紧密,在司法方面呈现出涉众性,被害人集中分布于65周岁以上的老人。法官提醒大家,遇到此类情况,应当及时报警并尽可能固定证据,这样既有利于挽回个人损失,也有利于打击此类犯罪。同时,该种行为不宜过分苛责老年被害人,部分影视作品中将被害人塑造为寻求温暖、贪小便宜且执迷不悟的形象,并不完全符合实际。该类犯罪设计精巧、针对性强、分工明确,且自我迭代迅速,对其有效打击需家庭、社会、司法机关形成合力。
此外,法官提示大家,在高价购买保健品及类似情形中,消费者及其家属要格外预防“次生诈骗”,即犯罪分子在老年人购买保健品后,通过亲自实施或者倒卖被害人信息等方式,以可以办理退款、退税等理由,以缴纳税款、手续费、保证金等名目继续骗取财物。(朱健勇 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