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盼头创新有奔头(经济聚焦·会后探落实③)(2)
“学校的人事自主权扩大后,岗位调配更方便了。”西南科技大学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根据发展需要,学校提高了专业技术岗位比例。目前,该校岗位中专业技术岗位占87%,管理岗位占13%。不仅如此,学校还修订了职称评审办法,实现了自主评审,同时在高级职称中增设了成果推广类岗位。
“没想到我不到30岁就能评上副高职称!”年轻的武器研发专家林向高供职于绵阳一家军工类研究所,在科研人员激励试点中,该所不但获得了专业技术职称评审权,而且改革了评审制度和程序,对职称外语考试不再作统一要求,并更加突出评价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道德、业绩水平和创新成果。“应用型人才的升职空间更大了,大家都鼓足了力气做研发。”林向高表示。
“科研人员持股计划,极大提升了大家的主动性!”
用活机制,长远发展
空中出现影响民航安全的“黑飞”无人机!令人惊魂的事态刚出现,便立即得到了控制——利用最新研发的无人机管控“察打一体”系统,可在不超过4秒时间内发现最远8公里的小微无人机,定位、实时监控、远程迫降一系列指令瞬间完成。这正是九洲防控公司的最新成果。
“科研人员持股计划,极大提升了大家的科研主动性!”九洲防控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其母公司九洲集团近年来科研人员队伍不断壮大,低空防御项目研发成功后,将其从集团本部分离,单独成立九洲防控公司,实施科研人员按比例持股,进一步激发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九洲集团负责人介绍,其科研人员2017年、2018年的平均年收入保持了两位数增长,集团的子公司中,岗位分红、虚拟股权等长效激励方式均收到了良好的激励效果,实现了科研人员利益与企业长远发展的“捆绑”。
能者多劳、以才定薪的市场经济薪酬制度,打破了院校和研究机构的“大锅饭”格局,也激发了科研人才的创新活力。“国内的待遇优厚,为人才解决了后顾之忧。”长虹信息安全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唐博告诉记者,其实验室内部实行差异化薪酬,以最终价值的产出作为调薪晋级的重要参考。目前,实验室已建立人才梯队,为每个人规划了清晰的成长路径,保证人才培养的连续性。
薪酬、资助资金等向科研人才倾斜,勇争上游成为人才队伍的普遍氛围。“学校的学术人才科研支持计划是分层次的,只有努力创新,才能获得应有的奖励。”作为唯一一个以讲师身份入选学校“龙山学术人才科研支持计划”领军人才的青年教师,丁聪聪愉快地接受了学校20万元的科研经费资助,“学校的优厚待遇给予了我们创新的动力,可以大胆尝试有潜力、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负所托。”
《 人民日报 》( 2019年03月21日 10 版)
延伸阅读
(责编:王仁宏、曹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