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剥夺睡眠,人类都做过哪些疯狂的事?(2)
2019-03-22 01:28
作者:admin
2
观念,让我们放弃睡眠
清醒的直观价值高于睡眠
《哈利·波特》里那么多有意思的东西,如果让你选一样你会选什么?我会选赫敏的时空转换器。这个金色计时器每转一次,时间就会倒回一小时,模范生赫敏利用它同时上好几门课。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没有能把24小时变成48小时的宝物,想让清醒的时间延长,只能压榨睡眠。
时空转换器,《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囚徒》(Harry Potter and the Prisoner of Azkaban 2004)剧照。
对睡眠的侵蚀是显而易见的。现在的人们每天都要比1900年的人们少睡1.5个小时,40%的中国人工作日睡不满7小时。在北美,如今成年人平均每晚睡6.5小时,上一代的数据是8小时,而20世纪初的数据是10小时。
(数据来源:新京报《别再劝了,我们不睡》;《24/7晚期资本主义与睡眠的终结》)
“人生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睡觉。”这句俗谚在今天正渐渐失去效力。不论是为了延长白天而熬夜,为了实现自我而熬夜,为了工作而熬夜,这种取舍的背后都存在一种价值判断,即在做选择的时刻,清醒的意义高于沉睡。我们愿意用损伤身体的代价,来换取金钱或者快乐。我们得承认,虽然遍地的科普文章和视频都在说睡眠能帮助恢复精力、帮你美容、帮你塑造良好的记忆力,但这些都没有看篇小说的快乐、完成工作的如释重负来得实在,这些实在的满足感,都需要在清醒的状态下才能完成。
清醒创造的价值要高于睡眠,这是在西方近几百年中渐渐产生的观点。从亚里士多德到文艺复兴时期,睡眠是一种保护性和恢复性的行为。但到了17世纪,旧有的睡眠观与强调理性和生产力的现代观念不再相容。从此以后出现了一批诋毁睡眠的思想家,笛卡尔、休谟、洛克就认为睡眠无助于思考求知。休谟在《人性论》的开篇中提及睡眠、狂热与疯癫一道构成了人们追求知识的屏障。
到后来睡眠甚至与“失败者”画上了等号。尼采恐惧睡眠,他会尽量让自己不睡觉,以嘲讽的语气讥讽睡眠:“困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马上就会安睡。”只有失败者才一天睡8个小时,这种想法在美国自诩精英的那批人里并不少见。你会看到他们早上拿着咖啡走进办公室,吹嘘自己昨晚“只睡了一分钟”。拿破仑说一天需要睡8小时的都是傻瓜,比尔·克林顿竞选总统时吹嘘自己只需要4小时的睡眠,特朗普也吹自己一晚上只睡三四个小时,还要抱着手机睡,因为他想及时看到世界动态并发表评论……而不仅人如此,私人安保机构平克顿称自己是永不闭上的眼睛,纽约称自己是永不沉睡的不夜城……
英剧《伦敦生活》(2016)的一幕:在地铁中,疲惫的人群突然痛苦地号叫,随后又回归正常。
“睡眠大男子主义
(Sleep Machismo)
”,医学博士Qanta Ahmed 2010年在《赫芬顿邮报》用“睡眠大男子主义”来指代吹嘘精力旺盛的现象。《赫芬顿邮报》的创始人Arianna Huffington认为这是一种男性工作文化,用吹嘘熬夜来表现自己的敬业,当女性进入工作场所后,也受到这种大男子主义的影响。对精力的狂热追求,在中国也存在,网上流传着华尔街高管精力旺盛、仅睡4个小时、依靠健身保持身体健康的故事,现实中也有着“早睡是老年人作息”的调侃,但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讨论熬夜并不是为了吹嘘,而是为了疏解无奈。若不是生计所迫,谁不想天天睡到自然醒呢?若不是白天自我被挤压得无处容身,谁又想以消耗自己为代价,进行报复性熬夜呢?
3
睡眠研究不只是医学领域的议题
前几年“葛优瘫”火起来后,又火了一组摄影“中国睡”。在中国上海生活了7年的德国摄影师恩德·哈格曼
(Bernd Hagemann)
,用镜头记录了随时随地都能入睡的中国人。哈格曼感受到了平和中国人的随遇而安,后来出版的影集也被归到了“幽默”的类别中,但若是中国人来看,若笑得出来,也应是苦笑。哈格曼“沉睡的中国人”网站。西方人通常不会在公共场合小憩,也不会在出租车里打盹,所以他们会觉得这种不需要床垫的睡眠很不平常。
哈格曼拍到的人大多衣着朴素甚至简陋,他们有的在火车上睡,有的在公园长椅上睡,有的在大卡车底下睡,有的一堆人挤在一起用衣服盖着头在马路牙子上拥着睡……白天本该清醒着完成夜晚无法完成的价值,可他们却疲惫不堪地睡着了。
我们的睡眠,正在被剥夺。只能见缝插针地补回来。这也是睡眠长久不被重视的原因,在今天,广泛存在的三班倒工作机制正是睡眠被剥夺的体现之一,雇主认为夜晚“丢失”的睡眠可以白天“补”回来,可丢失的稳定身体作息节律,是怎么补也补不回来的。
在《24/7晚期资本主义与睡眠的终结》一书中,艺术史学家乔纳森·克拉里用一幅画来分析现代社会对睡眠剥夺的根由——《夜里的阿特莱特棉纺厂》,出自19世纪英国画家约瑟夫·赖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