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年坚守银龄书院想有个安稳的家(2)_中华保健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养生保健 > 正文

十三年坚守银龄书院想有个安稳的家(2)

2019-03-24 01:47 作者:admin

薛晓萍还告诉北青报记者,由于从小失去父亲,她试图让自己变得非常坚强。长大后才发现,自己从童年到青少年时期的照片,没有一张是面带微笑的。可是在和北青报记者的交谈中,她一直都是微笑着的。个中原因,她解释其实是在和老年人的相互陪伴、相互交流中自己慢慢变得爱笑了。

事业遗憾

始终未能给书院

找到妥善的“家”

但令薛晓萍感到非常遗憾的是,13年来,她始终没能给银龄书院找到一个合适的“家”。

为了寻求适合老人阅读的“家”, 薛晓萍先后走访了北京、上海、广州、台湾等上百家书店,但都未能如愿。在她的设想里,银龄书院的“家”应该对老年人非常友好:明亮的落地窗,敞亮的灯光;桌子不要带棱角的,可能会绊着他们;老年人脊椎普遍不好,书桌不能太低,桌上摆放书托,不需要长时间举着;楼梯应该是实木的;书架不要太高,要保证他们够得到书;多肉植物一棵也不要,容易扎伤老人——曾经就有老人被多肉植物扎着了,因为没有感知而未被发现,最后导致败血症;没有冰凉的铁皮柜和茶水壶;整个阅读空间由老年人自主轮流管理。“满足不了这些要求的书店,第一让老人没有归属感,第二没有安全感。”

之所以如此“挑剔”,是因为在多年与老年人打交道的过程中,薛晓萍慢慢感觉到老年人的特殊之处。她告诉北青报记者:做专职义工这么多年,她从不穿豪华的衣服,穿得最多的是质地柔软的羊绒衫,落地无声的平底鞋,十几年来她从不佩戴手表、胸针、戒指等装饰品。“我经常和老人们在一起,要拥抱他们,高跟鞋的咔嗒声、饰品的坚硬感、衣服的粗糙性都会引起老人的不适,他们的皮肤比年轻人更敏感脆弱。”

2017年,薛晓萍曾经和一家机构合作,在北京成立了一家老年阅读空间,但最终因租金昂贵未能持续下去。

不仅是场所的难找,适合老人阅读的书也很少,除了养生读物,就是如何学电脑,适合老人看的大字书则几乎没有。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已接近2.5亿,其中只有4%住在阅读空间相对舒适完善的养老院,但剩下的96%的老年人呢?薛晓萍呼吁更多人来关注老年人的阅读现状,“政府既然在考虑老年人的衣食住行及医保等的保障,为什么不能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呢?比如在家门口建个移动书架或者流动借书馆。”

文/本报记者 刘江华  实习生 宋豆豆

统筹/刘江华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