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面清单“瘦身” 汽车、金融开放正当时(2)
白明:我们的开放是与时俱进,汽车工业我们是汽车大国,不是汽车强国,过去连大国都不是。而金融业发展质量还不高,银行业更多的是吃利差,服务水平还很低,范围也不大,银行也享受一定的垄断带来的这种机会,放开金融业准入之后会引入外部竞争,未来比拼的是服务。所以无论是金融业改革,还是汽车业,也在积极地创造机会与国外优秀企业竞争,而且我们目前通过自主研发也形成了一些汽车企业,比如说吉利并购了沃尔沃。所以在当前开放这些行业,可以充分使得优势互补,正当其时。
赵萍: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
首先,对于汽车企业来说,世界主要的知名品牌在中国都设立了合资企业,所以未来即便是取消股比限制,他们设立独资企业的可能性并不会很大。因为汽车投资的这种产能投资是一个长期投资,不会因为一个政策变化就迅速去改变投资策略,其中的沉没成本会非常高,所以汽车企业的转向会非常审慎。
其次,对于金融企业而言,本次明确开放时间表,也符合中国国情。随着行业不断细分,原来中国的金融行业只有商业银行,后来出现了证券公司、基金、期货、寿险等等不同细分行业。中资企业在竞争中不断成长起来,金融业的扩大开放应该是一个“快鱼吃慢鱼”的过程,对中国企业带来一定的挑战和压力,进而倒逼企业创新发展,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何海峰:金融领域深化改革,需要在进一步扩大开放中去解决,很多人担心进一步扩大开放是否会增加我国金融业风险,实际上在十二五期间,我们已经在研究大国开放金融的政策框架体系,而目前明确开放时间表,进一步放开外资准入门槛和投资股比限制,说明限制金融业已经拥有了开放条件,可以在国际化、市场化、法制化、信息化以及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中接受考验。
而对于开放金融业所可能产生的风险,人民币国际化与金融业开放程度有密切关系,因此我们有一个大前提,就是稳定。在保持人民币稳定的前提下,进一步开放来推进国际化,所以风险与机遇并存,这对中国的金融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中国目前已经是一个重要的金融大国,但是我们还不是金融强国,所以开放是一个必然趋势。
未来中国进出口将更加平衡
问:对中国和全球经济带来什么样的变化?未来趋势如何?
白明: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中国离不开开放。开放能够带来其他国家的重要要素,特别是技术要素,我们确实需要国外的技术与我们的自主研发结合,补我们的短板,减少我们的研发路径。而反过来看,我们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也给他们带来机会,毕竟所有的技术优势,最终都要在市场来消化,而中国主动开放这么大的市场,就是最大的诚意。
赵萍:主要会发生两个变化,原来我们对外开放可能更多注重的是商品的出口,那未来可能会进一步积极扩大进口,使进出口之间更加平衡,原来的对外开放可能我们更多注重的是利用外资,在利用外资当中可能会有一些重点的领域,但未来我们会更多地给予,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方式,通过更加国际化的管理模式,让外资在中国获得更多的投资机会。如允许外资参与中国制造2025,以及开放农业、金融服务业等很多领域,对外资来说都是非常有前景的投资领域。
何海峰:金融业的开放,需要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方面是宏观审慎和微观审慎作为基础,对我们的金融体系和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第二个是监管,如果未来市场上有更多的外资机构进来,他们的产品和业务服务都积累了很多经验,特别是在金融创新方面,其中必然会带来一部分金融风险,一段时间内会带来激烈竞争,监管体系需要跟上开放的步伐。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任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