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禁雷运动“迫害”的《扫雷》(2)
当只身撼动上百个国家的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敲响大门,即便是行业巨头微软也不敢怠慢。组织提出,微软应该从Windows操作系统中删掉《扫雷》,因为“《扫雷》伤害了冒着生命危险排雷的勇士,以及广大的地雷受害者”。
“《扫雷》单纯只是一个简单的小游戏,它怎么就能如此轻易冒犯这么一大批地雷受害者?”对于从未亲身体验过战争的程序员来说,听到这个邀请无疑会觉得有些牵强,但是考虑到政治正确,微软不可能拒绝合作,因此他们采用了一个折中的手段。
千禧年微软推出Windows2000,对《扫雷》做出了一个修改:Windows2000意大利版在安装时,会用一个名叫《花田》的游戏替换《扫雷》。《花田》的游戏本质和《扫雷》没有区别,仅是把地雷换成了花朵,把爆炸音效更改为开花。简单的替换留下不少漏洞,在游戏的说明文档中,人们依旧能找到“扫雷”的影子。
国际禁雷组织并没有满足,接下来掀起了禁止地雷后的又一个“国际禁止‘扫雷’运动”。这一运动呼吁更多人主动删掉电脑中的《扫雷》游戏,并且敦促微软和美国政府,用其他游戏替换掉Windows中默认安装的《扫雷》。
这一阶段,微软正忙着解决操作系统内核迭代的问题,商用Windows2000和家用Windows ME已经足够令人头大了,整个公司都忙着开发XP,自然没有顾得上单单一款小游戏。2001年Windows XP正式发布,《扫雷》依然采用了2000时的解决方案:意大利版直接用《花田》替代。
国际禁止扫雷运动ICBW另一方面,“国际禁止‘扫雷’运动”也并不顺利。组织的呼吁并没有获得广泛支持,一段时间过去后只收到了不到700份删除游戏的记录邮件。发达国家的计算机普及率要远远高于深受地雷之痛的地区,许多Windows用户觉得《扫雷》的问题无关痛痒,更多人对这一活动一无所知,即便知道了也只是抱着“关我屁事”的态度冷眼旁观。
Windows XP大获成功,之后开发Windows Vista时,工程师们希望借此机会重绘界面,让游戏变得更加现代化,同时由于时代久远,他们也认为是时候重新编写下《扫雷》的程序了。但是数年来,“国际禁止‘扫雷’运动”从未停下脚步,总有一小撮用户群不断向微软发来邮件,要求删除系统中自带的《扫雷》,或者换成其他不会令人反感的游戏。
微软的用户体验研究经理Dave Vronay发牢骚说,Windows团队已经对这一问题做出了最大的努力,但被迫接受了自己无法取悦所有人的现实。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不能简单忽视掉的政治正确问题,微软安排许多律师和地缘政治人士,让他们提交对地雷敏感的地区和国家名单。
于是,当Windows Vista安装时,如果操作系统的区域设置在名单当中,便会把默认安装游戏设置为《花田》,区域以外的国家继续安装《扫雷》。并且,用户可以根据自己实际需求更改不同的版本。
因为Vista上不能通过简单替换图标、音效和名称生成另外一个程序,所以微软的工程师单独为重写《扫雷》和《花田》两款游戏花了一些时间。另外还有一个更加现实的问题,《扫雷》只是一个非常简单常见的应用程序,考虑到回报微软根本不会给一个小小的《扫雷》提供更多额外的人工和资金成本,所以Vista发售前,经过重写后的游戏已经不能再进行改动了。
《花田》和《扫雷》自由切换的功能开发完成后,微软遇到了一个更头疼的问题:一些国家远比想象中重视“国际禁止‘扫雷’运动”,它们甚至不希望用户有玩到《扫雷》的可能。这时候Windows Vista已经接近完成,《扫雷》和《花田》不可能再单独做出调整,自暴自弃的微软无奈提出了最简单暴力的解决方案:
“如果贵国实在无法接受,那以后就彻底删掉这个游戏吧。”
最后的胜利者截止至2018年3月,《渥太华公约》共有164个缔约国,众多国家约定,未来不再生产、售卖、保存对人地雷,并保证在数年内清除雷区,援助地雷受害者及其家属。国际禁止地雷组织推动的“国际禁雷运动”无疑大大推动战乱和存在战争潜力地区的和平进程,为世界和平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