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白化病的“元凶”(2)_中华保健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疾病百科 > 正文

寻找白化病的“元凶”(2)

2019-03-27 16:54 作者:admin

“健康人能跟白化病患者结婚吗?生出的孩子会不会有问题”“我们家已经有了一个白化病的患儿,如果生二胎还会不会遗传白化病”“我们夫妻明明都是健康人,怎么就生出了白化病的孩子呢”……白化病病友家庭里,有很多疑问都迫切地想找到答案。

“按照遗传学原理来看,两个白化病人如果不是同一种基因,并不一定会生出白化病的孩子。”“如果还想要个健康的孩子,可以做基因检测,即在孕8至10周抽取绒毛或16至20周抽羊水进行相关基因检测,也可以在怀孕22至26周时,在B超引导下,用胎儿镜直接观察胎儿毛发的颜色”……每一次,李巍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答患者和他们家属的疑问。

前景豁然开朗起来。不断有白化病患者的家庭主动报名,基因库的病例数和知名度日渐扩大。有了这个强大支撑,李巍团队的研究进展突飞猛进。

李巍团队发现,我国人群中有十几种不同类型的基因可导致白化病,其中OCA1亚型的致病基因TYR(即酪氨酸酶基因),在中国患者中约占2/3。

了解了这个规律,医生们在临床诊断中更加便捷。根据中国人的白化病基因突变特点、类型进行基因检查、产前诊断,从而指导生育、婚配,判断预后并指导精准治疗……大数据也帮助许多白化病患者或基因携带者家庭解决了生育健康宝宝的问题。

截至目前,由李巍创建的白化病基因库病例数已突破千例,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白化病基因库。

发现中国人群首个白化病致病基因

在基因库的助力下,白化病患者基因诊断日渐优化和成熟。目前全世界已知的白化病致病基因大约有18种,在李巍团队接诊过的白化病患者中,有95%左右的人在这18种基因中可以找到突变。但还有大约5%在临床被诊断出白化病的患者,在基因筛查后,没有发现这其中的任何一种基因的突变。

“应该还有别的基因没有被发现。”李巍怀疑。究竟是什么?他觉得有必要继续去“抓罪犯”。

2010年,一对年轻的父母带着一个3岁的白化病患儿,慕名找到了李巍团队。在这对父母身上,李巍团队排查后并没找到已知18种基因中的任何一种基因。

高通量测序技术当时在国内刚刚起步。李巍先将患儿及其父母的血样抽提DNA后,送到一家公司去做了测序。

原本外包技术公司的工作,李巍并不放心,他带着自己的科研团队猫在电脑前一起做分析,但折腾了很长一段时间,还是没能得到想要的结果。

李巍并不甘心,他又找到另外一家科技公司合作,再次分析数据。尽管结果稍好一些,但仍有问题令人困惑不已。“白化病这种遗传病,一般来说父母应该各携带一个突变基因,孩子才可能被遗传患病,也就是说在孩子身上应该能看到两个致病突变基因才对。而当时的实验结果显示,孩子身上只跟父亲一方的基因突变吻合。从遗传学角度看,这并不合理。”

李巍带领科研团队再次反复排查,在电脑前分析数据,再转战到实验验证结果……这个枯燥的过程,几乎每天都在重复。

终于有一天,他们在孩子身上发现了从患儿的母亲遗传而来的突变基因。最后这个全新的致病基因被李巍团队命名为OCA6基因。而这一次“找罪犯”的过程,整整历时3年。

论文公开发表后,法国的研究人员立刻使用该基因做筛查,也在他们国家的白化病患者中找到了多个OCA6基因突变患者。

“这是我们中国科研人员在中国患者中发现的第一个白化病致病基因,它丰富了人类对疾病发生原因的认识。”李巍说,白化病基因诊断过程中,明确致病基因是最关键的一环,此外还要在基因上寻找突变的具体位置。

目前,李巍团队已新发现并鉴定了国际上未报道过的100余种白化病基因突变类型。前几天,李巍凭借对白化病基因发现、基因诊断到干预等一系列科研成果,获得2018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一夜白头”或有基因新解

自2015年到北京儿童医院后,李巍的团队承担起医院的罕见病基因检测任务,他开始对来自全国各地的疑难重症患儿做基因分析;同时在实验室里,他又是一名埋头遗传病科研工作的科学家。用他的话说,临床和科研的兼顾,能帮助自己成为综合能力更强的医生。

李巍每周都奔波于相距50多公里的北京儿童医院和顺义妇儿医院,出遗传咨询专家门诊。

他正在做的一项工作叫做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是借助试管婴儿技术,在体外受精后,发育到囊胚期,取其中的细胞进行检测,选择其中不是白化病的胚胎进行移植,避免基因携带者怀上白化病患儿。他透露,针对白化病,北京儿童医院已经和北医三院合作做了几例试管婴儿,最终都帮助白化病患者或基因携带者生出了健康的宝宝。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