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冬会如何助校园冰雪运动突围(2)
吉林省学生体协秘书长王宇峰本届大冬会全程跟着中国大学生滑雪队比赛,他发现,我国选手参加越野滑雪是一个滑板用到底,而外国运动员则会根据场地的不同更换滑板,“光装备我们就比人家差一大截,场地的差距就更大了”。
2019年2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公布2019年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技术调整结果的通知》,记者发现,能够招收冰雪项目的高校只有十余家,“许多高校都是因为场地、师资不足以及经费问题而无法开展冰雪运动。”一名高校校长说。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近年来积极开展冰壶运动,构建了“冰壶课—冰壶俱乐部—冰壶队”三级冰壶运动体系,为培养学生运动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了激励有发展潜力的冰壶学生运动员继续“打冰壶”和处理好“学训”关系,学校专门为冰壶队制定了《专业运动员推免研究生管理办法》和《专业运动员学业修读办法》。“冰滑运动花钱不多,一条道也可以开展活动,非常适合在学校里开展。”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体育部主任、中国男子冰壶队领队崔树林说。
在教育部相关负责人看来,不管是在冰雪运动进校园项目的选择、推进,还是具体到教学、训练、竞赛的组织,以及场馆、经费、安全保障等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都需要在政策上作出明晰界定。
同时要形成冰雪运动进校园教学、训练、竞赛和保障体系,与冰雪体育产业、国家冰雪运动发展规划有机结合,创新体制机制广泛吸纳和融合社会资源,针对中小学、高校和不同区域,科学研究支持内容和项目,形成冰雪运动进校园发展新机制。
用赛事为冰雪运动营造氛围
前奥运冠军王濛在率爱徒安凯夺得中国大学生体育代表团第一块金牌时表示,短道速滑能否夺冠有时候并不取决于实力,它对运动员各方面能力要求都很高,我们需要更多的赛事来检验训练水平、丰富比赛经验、提高应变能力。
竞技体育如此,高校体育也如是。
中国男子冰壶队在和英国队的比赛中先是4比0领先,随后又以6比9输掉了比赛,“这在专业的比赛中不可想象,队员们还是缺少大赛的经验啊。”输掉比赛让崔树林一脸懊恼。
事实上,我国学生的冰雪赛事非常缺乏,很多赛事都是这些年才开始做。三年前,我国仅有一项全国大学生滑雪挑战赛,现在已经发展到全国大学生越野滑雪锦标赛、全国中学生冰球锦标赛等六项赛事。但这远远比不上夏季项目,据了解,2019年我国大中学生赛事超过了300项。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冬奥会首金得主杨扬建议:“中学和大学应与小学衔接,建立健全各类体育项目社团、校队和各类体育项目联赛制度与体系;规划并贯通从小学、初中、高中到高校四级联赛一条龙竞赛体制,打造完整的青少年体育训练体系。”
竞赛是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内生动力,但如何开展竞赛却值得思考。目前我国学校体育中普遍存在着竞技思维,一搞比赛就要求高大上,必须是国际标准,在建设场馆设施时,也都要比照能够承接大型赛事的标准来建设,以至于许多场馆设施赛后利用出现问题,带来严重的浪费和闲置;在项目设置和竞赛安排上,则按奥运会项目设施,导致学校运动会成了少数特长生的竞技场。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日前表示,学生学了12年体育却没有掌握一项体育技能,与缺少比赛有很大关系,“学校体育要注重建立竞赛体系,搭建完善的校内竞赛、校际竞赛和选拔性比赛的竞赛体系框架。体育竞赛如果常态化、系统化开展起来,就会成为激发青少年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一种方式”。
《中国教育报》2019年03月22日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