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中国媒体曝光医生收药品回扣 医生腐败坑害(3)
王振义也指出,从病患角度来说,一方面要理解、相信医生,看到医生积极的作为;另一方面要理解疾病,即,并非花了钱就一定能治好病,有些病是能治好的,有些病仍不能治愈。
一部叫座又叫好的《急诊室的故事》引发了人们对“新型伦理建设探索”的思考,对医学伦理的探讨方兴未艾。19日,由上海医学伦理学会副会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研究员陈佩等著的《白衣天使的翅膀——医患关系》首发。该书是“生命的困惑丛书”的收官之作。
陈佩告诉记者,《白衣天使的翅膀——医患关系》的编者主要为来自仁济医院临床一线的年轻主治医生们及资深的老年医学专家、高级护理专家等。该书从医患关系演变、医患双方沟通之道等4个方面进行阐述。陈佩表示,医学是建立在道德伦理和法律基础上的一门技术,特别需要政府支持和良好的社会环境呵护。她指出,在医学教学中要提高医学人文执业能力建设,人文应渗透到医学教育全过程,注重生命伦理原则的运用,此外还应加强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全方位建设,营造良好的伦理文化。
(2015-11-19 23:15:02)
下一页:外媒:中国医患关系紧张 政府应从根本着手改革
【延伸阅读】外媒:中国医患关系紧张 政府应从根本着手改革
参考消息网8月2日报道 外媒称,一天早上,在中国东南部地区工作的欧丽志医生正在医院病房查房时,一位患者走过来要求接受治疗。她当时无法立即为这位患者提供帮助,他随即拔出了一把刀。
据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7月22日报道,当时一部分混乱的场面被广东省惠州龙门县人民医院的监控摄像头捕捉了下来,继而被官方媒体广泛报道。涉嫌持刀砍人者姓廖。此人向欧丽志的腿部和胳膊猛砍数刀,严重砍伤了她的手部。接着,他在拥挤的走廊上一路追赶欧丽志,直到最后被人制服为止。
报道称,在上述血腥的痛苦事件发生后,约有60万名中国的医生开始在互联网上的一份请愿书上联合签名,要求终结该国资金不足、人满为患的医院中出现的常见现象——对医生的暴力攻击。
从耳鼻喉专家在值班时被人刺死到大量群众聚集在门诊部门口,有关心怀不满的患者对医院造成破坏的报道在中国十分常见,令人担忧。
报道称,虽然针对医护工作者实施的暴力行为并非新生事物,但有研究称,这一问题相当普遍,或许情况正愈演愈烈。
5月,中国医师协会报告称,接受其调查的1.26万名医生中有13%的人表示,自己在去年遭到过身体上的攻击。6月,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官方媒体报道了12起类似事件。
中华医院管理协会撰写的报告称,从2002年到2012年,袭击医护人员的事件数量平均每年增长23%。这意味着,据估算在2012年,每家医院出现了27起袭击事件。
有专家表示,医患之间的暴力事件是医疗体系陷入危机的征兆。
报道称,得益于2009年实施启动的一系列雄心勃勃的改革,大部分中国人已经拥有了某种形式的公共医疗保险。然而,保险的覆盖范围并不全面。一方面,多家医院仍苦苦挣扎着满足相关需求,努力以患者可以承受的价格为他们提供像样的治疗和护理。另一方面,患者们则对长时间的候诊,劣质的医疗服务以及能让整个家庭破产的巨额账单抱怨连连。
医生们的权益同样受到了侵害。美国的医生总体而言都收入不错。而中国医生的待遇相当于公务员,与私营部门的医护工作者相比,薪水微薄。医院的走廊上排着长长的队伍,治疗人数不断增多的患者为医院带来了巨大压力。
报道称,如果情况不对了,或者当患者认为出现问题的时候,没有什么保护措施可以采用。没有医疗事故保险可用于投保,法院审判也并不一定公正,在这种情况下,医生和患者之间的争端常常都是以非正式的方式解决,或者根本得不到处理。一些患者家属试图自行解决问题,袭击他们认为犯了错误的那些人,或仅仅是他们遇到的第一个身穿白大褂的人。
医生的士气可能不会变得更加低落了。中国医师协会所做调查发现,希望自己的子女从事医疗工作的中国医生所占比例从2002年的11%下滑到2011年的7%。一位中国学生2012年在写给医学杂志《柳叶刀》周刊的一封信中表示“后悔”选择医生这个职业。
他写道:“新一代的中国医生感到失落。他们不知道应不应该继续学医,也不知道如何面对与患者之间复杂而窘迫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