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要建成国际一流湾区,软硬件还缺啥?(2)
“大湾区要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不缺硬件条件,也不缺一些基础设施条件,重要的是在制度、规则、软环境等方面差距还很大。”3月25日,广东省省长马兴瑞在“2019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
硬件方面,粤港澳大湾区不遗余力,“白加黑”“五加二”加班加点在提升完善。交通基础硬件方面,港珠澳大桥于2018年10月开通,这座历时14年、总长约55公里、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工程,被称为“世纪工程”。广深港高铁也已经通车,两地“一站式”吃喝玩乐的休闲消费实现,每到周末,会发现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在香港大街小巷买买买,热闹非凡,两地融合不断加强。
近日,总长24公里的深中通道开工,其建设难度堪比港珠澳大桥,预计2024年通车,深圳、中山两地将因此缩短一个小时车程,40分钟就能到达。
粤港澳大湾区的“一个小时经济圈”概念,通过一系列交通工程陆续开工,未来几年会逐步达成,为此超过千亿元规模的道路交通工程正在或打算开工。硬件方面,还要建设世界级机场群,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地机场的改扩建工程也将进行,此外还有港口以及配套交通完善,以建成世界级港口群。总之,各方面的硬件设施都在积极筹备和建设,构建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国际一流湾区”打好硬件基础。
马兴瑞说,最近广东出台的“外资十条”“实体经济十条”“民营经济十条”等政策都是为了打造软环境。在硬件环境方面,广东与港澳将加快完善以广深港、港珠澳、跨珠江通道为组合的内部快速交通网,努力促进主要城市间一小时通达。
粤港澳大湾区要建成“国际一流湾区”,难点在于软实力,与国际接轨的制度、规则、营商环境等,以及人才制度、金融服务等都需要加快国际化步伐,此外还需要国际化的优势服务,如教育、法律、会计、医疗等。而这些“软件”与硬件截然不同,不是花钱和花时间就能建成,也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需要毅力与恒心,持续搭建与推行。
比如人才方面,粤港澳三地不仅要优势互补,促进人才流动,还要建立在全球有吸引力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全球精英加入大湾区建设。比如金融服务,实际上也是国际化之路,还是漫长的过程;但是在很多具体措施上应加快推进,如粤港澳同业人民币资金融通机制、人民币跨境使用的扩大、外汇管理上的改革,机构设立的双向开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