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就是没病找病”? 走出10个体检认识误区(2)
近年,慢性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年轻化现象也比较明显。在死因构成中,约70%死于慢性疾病。有些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虽然一直在吃药,却不知道吃药的效果如何。在一般城市,除了单位团检,每年定期体检的慢性病患者其实并不多。要知道,预防慢性病,一定要定期体检,这有助于监控病情的发展,也为用药提供依据。
体检并不是单纯要查出危急重症,更重要的是发现某些可能引起慢性病的危险因素,根据身体隐患,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地降低疾病的困扰,这是提高大众整体健康水平的有效形式。
误区7
体检后发现问题,反而增加心理负担
健康检查后,受检者大多会有一些异常数据出现,此时不用慌张。三甲医院体检中心大多有专家解读体检报告,要遵从医生建议,加以随访、治疗或改变生活习惯。疾病刚有苗头,正是防治的大好时机,等到症状出现,届时的负担就不只是心理上的了。
误区8
辐射会留下健康隐患
听说X线检查对人体有害,许多人便拒绝透视,就因如此,有人错过了治疗肝癌、肾癌、乳腺癌的最佳时机。实际上,X线检查的辐射剂量远远低于国际上规定的人体器官可接受的射线剂量标准,而且一年一两次、一次几十秒的X线检查,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不大,除了女性妊娠期不宜检查,其他人不必过多担心。
误区9
一次体检,三五年无忧
有些人在体检后看到一切正常,就觉得万事大吉,三五年内都不体检了。殊不知,身体是一个动态系统,每天都在不停发生着细微变化。一次体检的结果并不具有长期意义,甚至几个月内就会发生改变。体检要坚持定期,因为它可以及时发现疾病,而及时发现又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关键,这是体检的真正意义。
误区10
体检报告随手扔
很多人读完体检报告,习惯随手一扔。其实,即便去年、今年的体检结果都正常,但如果其中某项指标有了很大变化,就有必要引起重视了,这可能提示有某种疾病的倾向。经过医生对不同时间体检结果的比较,发现身体状况的变化,有利于及时做出诊断和防范。因此,体检报告要好好保存,切勿乱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