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讲堂,在医院,在你身边(2)_中华保健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快讯 > 正文

科普讲堂,在医院,在你身边(2)

2019-04-15 15:41 作者:admin

  通过坚持不懈的活动,这些地区有了明显改观:在家里自测血糖的糖友人数增多了,自觉控制饮食的人数增多了,糖尿病并发症的人数减少了——这一些,其实是不得了的转变

  “健康大讲坛”项目立刻成为上海市卫生系统迎世博服务品牌;“专家志愿团进社区”项目被政府授予“健康卫士”的称号。

  大冬就是糖友会的“知名”成员,住院时,他积极配合治疗;出院时,护士给他上一堂关于糖尿病知识的课;回到家里,老糖友上门来看望他,向他传授经验;社区卫生中心的医生也及时联络他……一年之后,大冬的血糖得到控制,体重也减下来,1.72米的他,体重是145斤,已经属于正常范围。他丢掉“大胖子”的绰号,又到公司上班去了。

  数年运作,糖友会成熟了,《糖尿病社区-医院一体化管理模式》写进了国家指南,这个模式也被外国同行称为“上海模式”。

  方秉华书记真的非常欣慰。其实,他是医学教授,主任医师,长期从事内科和心血管临床工作,在医学方面是很有建树的。上级组织决定他担任第六人民医院党委书记,说实话,他对自己的医疗专长是恋恋不舍的。可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坚持预防为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这些,都是中央号召的。一个医疗系统党的领导干部,同样可以大有作为。糖友会不是得到国家、同行和病人的认可了吗?不是把第六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凝聚起来了吗?

  “急诊室故事”成为上海的著名故事

  有一天,东方卫视的编导突然有了一个创意:能不能比较深入比较真实地拍摄一部医院纪实片?客观反映医生、病人、家属各方的真实状态?眼下,不可否认,医患矛盾还是比较尖锐的,中央也多次强调要尊医重卫,拍摄这样的片子是为了提高卫视的知名度和收视率,更重要的是能够落实中央精神。

  好的点子,未必都能成为好的行动;好的行动,未必都能得到好的结果。

  东方卫视节目组联系了上海的好几家医院,院方都很犹豫:我们医院经得起这样的“晒”吗?纪实片会不会让医院的运营状况有所改变?会不会反而让医患矛盾加深?市民看了纪实片,一旦有误解,一旦吵了起来,我们医院顶得住吗?算了,多一事还不如少一事,我们医院已经很忙了,不要忙上加忙吧。

  东方卫视的编导找了第六人民医院,党委书记方秉华接到了这个创意之后,没有立刻表态,而是告诉编导:让我们六院考虑一下。

  方秉华书记自己斟酌良久,然后和其他院领导反复商量,再和医护人员多次交流,最后请示卫计委……他终于告诉东方卫视的编导:好吧,到我们六院来拍吧。

  编导们真的很感动,这可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以前中国的电视台从未播过这样的纪实片子,拍这样的片子双方都需要勇气!

  于是,六院急诊安装了100多个摄像头,全方位地一天24小时地拍摄,完全真实地记录了急诊室发生的一切,完全真实地曝光了六院情况。东方卫视的编辑记者经过编辑和精选,把这些拍摄的片子编成一集一集,然后请方秉华书记审读,接着,这些真实的画面就直接推送到广大市民家里。

  方秉华担任了协调员,他告诉编导:我们的初衷是把医学工作者的现状、医院的局限和无奈、病人的绝望和渴望、家属的希冀和焦虑……都推送给市民,不能只讲医生怎么好,怎么尽心尽责,片子要拍得平铺直叙,不要加上太多的评论,这就是一种展示,一种实事求是地呈现,第一要客观,第二要平衡,讲好医患故事,和谐医患关系……

  东方卫视的编导暗暗吃惊,想不到这位党委书记对纪录片如此“内行”,更想不到方秉华和他们的想法是那么的合拍。

  东方卫视的医学科普纪录片《急诊室故事》开始在电视上播放,一集接着一集,有时候初播再加上重播。一共播出了两季,第一季共10集(时长600分钟),第二季共16集,时长更长。前前后后跨度三年。

  纪录片涉及内科、外科、儿科、妇科、急救等,通过真实的救治故事,让观众了解如何科学地防治疾病,如何提高安全健康意识,因为片子对每项疾病的预防、治疗、抢救都做了详尽的定义和解释,都有真人示范,都有动画讲解,都有现场录播,观众看得清清楚楚……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