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活检“冰火两重天”(2)
目前,液体活检研究的适应证已经涉及肝癌、胃癌、肺癌、结肠癌、前列腺癌、乳腺癌、食道癌等。但是,对于液体活检的准确性,仍然遭到公众质疑。检测结果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不同平台的检测结果不同,这些现象就已经不止一次地见诸报端。
“目前市场上的主流液态活检都集中在ctDNA领域,对于绝大部分患者而言,血液ctDNA检测结果和组织活检结果一致,但仍然有相当一部分患者会出现假阴性或假阳性,一般出现假阴性的患者相对较多。”一位北京三甲医院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医生告诉《中国科学报》,假阳性检测结果易造成误诊,而假阴性结果又导致漏诊,“ctDNA不能检测出肿瘤的突变,但组织活检却能发现相应的突变,如果这群患者没有进行组织活检的验证,则可能错过靶向疗法”。
莱盟君泰CTO郑良宏则认为,如果血液中的ctDNA数量不足,液体活检也不一定能捕捉到这些基因突变或甲基化变化的信号,结果就可能出现假阴性。
另外,样本的实验处理和高通量测序带来的错误对数据产生影响,也是导致检测结果出现误差的原因之一。朱海亮分析,不同公司采取的肿瘤标志物和检测方法可能不同,有的应用CTC作为标志物,而CTC捕获难度较高,异质性很强,不同的分离技术捕获到的CTC差异较大,获得的生物学信息即有偏差;有的采取外泌体作为标志物,其容易富集不易降解,并且技术并不成熟。在采样和分析过程中,过长的流程和过滤也都会导致数据结果产生偏差。
可以说,从技术层面来讲,“如何降噪”是捕获血液中微弱癌症信号的挑战之一。另外,如何达到癌症早筛所能接收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也是液体活检所要攻克的主要难题。
提高液体活检的准确性,分析技术的进步起到关键作用。朱海亮提出未来值得关注的五大分析技术: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被认为是DNA定量的标准方法;数字聚合酶链式反应(dPCR),是目前最成熟但尚未获得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的检测ctDNA的一项专利技术;BEAMing技术,是在dPCR方法的基础上混合进流式磁珠,将不同类别的磁珠分布在对应的DNA细胞中,然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标记以达到计算ctDNA的目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是一种通过激光照射金属纳米颗粒产生表面增强,导致被检测对象的拉曼信号明显增强,最终计算ctDNA数值大小的方法;下一代测序即高通量测序,对于肿瘤的发现和理解有突破性的进展。
进入临床为何这么难
虽然有大量的证据表明液体活检在肿瘤领域的强大力量,但其进入临床仍困难重重。
对于利用CTCs和ctDNA来进行早期检测,面临的一个共同挑战就是两者的数量和浓度较低。在最初的时候,从事晚期癌症研究的人员发现ctDNA的含量比CTCs多,但对于早期癌症,CTCs和ctDNA面临同样的问题——浓度常常低于检测极限。
这也意味着无法利用这项技术来检测所有类型的癌症,因为一些肿瘤细胞释放更多的DNA到血液中,但有些肿瘤释放到血液中的DNA或细胞实在太少。例如,由于血脑屏障,胶质母细胞瘤释放到外周血中的ctDNA低于可检测水平。
除此之外,朱海亮还表示,阻碍液体活检进入临床的因素还有检测成本依然很高,在疾病发展过程的监测实时性也有待提高。在临床采集方面,保存和分析样本的技术也需要进一步标准化。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不同研究实验室使用的方法各异,研究结果具有不可比性,缺乏检测标准也被认为是液体活检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应用面临的关键障碍。
“不同类型的肿瘤检测的最低丰度暂时没有系统性的研究,临床采集、保存和分析样本的技术也需要进一步标准化。”朱海亮表示,由于液体活检技术目前大部分仍停留在科研阶段,而且其本身就是一个精准化的治疗,针对不同的癌症,进行各个阶段的检测,其分析方法也出现了不同的模式,需要非常庞大的临床样本库来统一这个标准。“一旦液体活检结果为阳性,建议根据多方综合指标进行及时诊断和治疗。”
虽然面临诸多障碍,但朱海亮对液体活检的前景仍十分看好。他表示,未来,液体活检技术必将推动癌症靶向治疗的发展,实现从静态向动态、从定性向定量、从独立单基因向多基因联合检测的转变,有极大的潜力成为临床检测大军的主力,在实现肿瘤的早期筛查诊断、分期分级、疗效与预后评价、肿瘤异质性与抗药性检测等方面发挥价值。
《中国科学报》 (2019-04-15 第5版 医药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