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消费低储蓄 2亿“单身一族”拉动多少经济?(2)
在这里,“面壁”而食的小火锅,借鉴了日本知名拉面连锁品牌一兰拉面的“孤独风”,两个座位之间,安装了避免双方尴尬的可移动挡板。找座、下单、结账、加汤、拿蘸酱,全程由顾客自助完成,店员则“藏”在门帘背后的中央厨房中,客人不叫,不会主动现身。虽然也有顾客三两成群来消费,但大部分顾客还是一个人独自前来。
正在就餐的罗女士告诉记者,这种单人桌的布局非常方便,既避免了和别人拼桌的尴尬,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就餐环境。“以前出来吃火锅总得约上两三个朋友,如果和不太熟的朋友一起聚餐,还要绞尽脑汁想话题,现在不少店子都有单人套餐,下了班我都是自己直接去找好吃的。”
而另一位食客张先生则坦言,来了一次,他就喜欢上了这种“连说话的机会都没有”的就餐体验。
Karl说,与其他餐馆服务员热情打招呼不同的是,我们要做的是尽可能地“不打扰”。他在市场调查中发现不少单身青年对餐饮的需求除了好吃,就是可以安安静静自己单独吃个饭,所以他引进了这种单人火锅店的模式。
上海商情信息中心去年曾经做过一项调查,44%的受访者表示每天至少一次“一人食”,而从不“一人食”的受访者仅占2%,每月一次“一人食”的占5%,每周一次“一人食”的占41%。上海商情信息中心主任原立军表示,数据的背后,表明都市生活节奏在加快,“丁克”一族、“不婚”一族在增加,这让上海的餐桌文化与东京、纽约等国际大都市也迈入了“一人食”时代。
高消费、低储蓄“悦己型”花销需求不断增长
事实上不止在餐饮行业,近年来,迷你KTV、一个人看电影,一人游等针对一个人的经济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这背后,更多的是单身男女不断增长的“悦己型个人消费”需求。同时,单身群体呈现出典型的“高消费、低储蓄”特点。
在上海一家私企上班的沈陆今年28岁,他说在老家,该年龄段的男生早就结婚生子,有的二胎都有了,但他一直单身。平时除了刚性需求外,沈陆还将每月工资的一部分用于给自己“充电”,“私教课、吉他课我都报了,能健身和提高乐感。”他每年还会出去旅游,但出行前不会专门计划路线、时间,“这样能放空自己,很自由,有一个只属于自己的时间”。
当说到个人积蓄时,沈陆则摇摇头,“没有刻意攒钱,有积蓄,但并不多。“83年的葛潇潇也是一个典型例子。单身的她,个头娇小,打扮入时,现为一家服饰品牌的设计总监。为了生活更自在,她特意从父母家搬出,在外租住了一套近百平的房子。平常她不太爱买名牌衣服,也不爱去百货公司挤周年庆,而是把钱花在品红酒、做头发、指甲美容、购买高品质的保养品等上面,也爱上网购买一些高品质日常生活用品。
年消费规模达13万亿一线城市四成单身青年“月光”
日前由国金消费研究中心发布的2019年《单身经济专题分析报告》显示,我国单身人群已达2.2亿人,占到总人口15%左右。在一线、新一线和二线城市,基本上40%左右的单身青年们"月光",四、五线城市该比例高达76%。这一现象在国外更为明显。欧盟的一份调查称,在意大利,一个2-5人的普通家庭,每人每月在饮食上的平均消费是187欧元,而单身人士能达到每月320欧元,整整多出了71%。此外,英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单身者一年的支出要比拥有伴侣者多出5000英镑。
上述报告认为,从国内单身人群画像看,高可支配收入、高消费倾向、个性化消费需求是其主要特点,其年消费规模可达13万亿元,单身经济蕴含巨大消费机遇。
通过采访也不难发现,单身群体的消费特征比较明显,独自吃饭、旅行和娱乐的同时,对商品的价格相对不敏感,会更加重视产品和服务,这部分人群是商家无法忽视的强大力量。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