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批”腾笼换鸟 北京“瘦身”健体(3)
走进这栋深灰与橘黄色相间的大楼,曾经逼仄的服装档口已改造为开放式办公区,年轻白领穿梭其间,无人机、机器人、二维码随处可见,散发着浓浓的科技味儿。8家企业入驻9300多平方米的空间,大厦顶端的招牌已变换为宝蓝金融创新中心。
“政策好,价格便宜!”北航毕业的杨帆一眼相中了这里。
杨帆的公司是做无人机生意的。2016年,他路过这座大厦,一下被这栋崭新的写字楼吸引了。谈完价格,他和团队很快搬了进去。项目经理戴飞说,“以前根本想不到‘动批’能改造得这么现代化,之前特别堵,别提开车来这边上班了。”他看好周边高校和金融资源,由于享受科创企业的优惠政策,租金比周围地段低30%。
杨帆说,该公司生产、制造的无人机远销海外,“一天能飞300公里,公司一年创造的利润超过1000万元”。
宝蓝金融创新中心总经理李然说,2015年,天皓成服装批发市场在“动批”商圈第一个完成转型升级。如今入驻的企业中,有的年收入已过亿元,涉及机器人、VR、众创空间等互联网高精尖产业,正打造成集金融、互联网、科技、文创设计等多产业融合发展中心。
贾胜是一家移动支付企业的负责人,“这是风水宝地”,西城区的高校和金融资源能助力公司发展。
“天皓成的转型是个标志。”孙硕说,未来“动批”地区将围绕“科技、金融、公共服务”,引入更多用人少、用地少的“白菜心”产业。
“人家是招商,我们是选商”
上世纪80年代,北京动物园附近出现了一批摆地摊、卖服装的务工人员。随着火车站、立交桥、地铁站的建成,一个个地摊变成了批发市场——8栋大楼、12家市场,日均六七万人光顾,对交通、环境、生产、消防等造成很大隐患,“大城市病”随之凸显。“动批”成为这个市场群的代名词。
而今,“动批”有了新定位——首都金融科技创新示范区。随之,北京发布全国首个《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实施更加严格的产业准入标准,全市禁限新增产业占到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比例由原来的32%提高至55%。
天皓成服装批发市场转型为宝蓝金融创新中心,招商消息刚一传出,就有很多人来提交材料,但几乎都被退了回去。“必须是和科技金融相关的,餐饮、批发这些行业都不行。”李然说。
楼里入驻的每家企业都经过了层层筛选。中关村西城园管委会组织多个部门联审,确保引入符合区域定位的高精尖创新企业,如果审核未通过,再“招财”的项目也不能进来。
审核层层设卡,招商过程很缓慢,直到去年12月,一家名为Ucloud的云计算企业才租下大厦一层,他们打算办一个云计算服务体验展览中心,看中了动物园周边的人流量,同时,企业类型也符合区域定位。
在孙硕看来,“动批”进行“腾笼换鸟”升级改造,做功能疏解的“减法”,剥掉“白菜帮”,集中力量做好“白菜心”,走出了一条减量发展、瘦身健体、提质增效的新路,缓解了北京的“大城市病”。
西城区商委副主任李云伟说:“人家是招商,我们是选商。”
北京市发改委主任谈绪祥表示,从原来擅长“做加法”变成“做减法”,从原来关注经济体量的增长到高度关注质量提升,通过主动瘦身健体,北京走上了疏解整治谋发展的道路。
西城区在宝蓝公司完成业态调整后,给予资金与政策的支持。企业成功入驻金融创新中心后,将享受中关村科技园区的相关政策扶持,同时享受中关村西城园在科研项目配套、贷款贴息、人才奖励、知识产权补贴、园区租金补贴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助推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用更少的劳动力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就在齐向东宣布360集团将入驻“万容天地”时,不远处的北矿金融大厦也迎来揭牌仪式。
原本,这座大厦将成为“动批”商圈的天和白马服装商城。一位负责人说,大厦企业的入驻率达到70%,彻底改变了“动批”原有的经营业态,未来所有企业都将以金融、创新、科技为主。
首建金融中心原计划开设为服装批发市场,西城区在疏解现有批发市场之时,踩了“急刹车”。如今,大厦内入驻了中核集团、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高精尖产业。
“动批”商圈疏解后的12家市场陆续都开始改造——聚龙外贸服装商城是北京最大的外贸服装集散地之一,如今,这里正在筹划建设“全民健身中心”;四达大厦将作为以金融科技为主体的智能楼宇;世纪天乐拟转型为北京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引入科技、金融、人工智能、智库等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