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病受关注 发病机理仍是谜(2)
“近期的研究提示血管疾病与痴呆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王拥军说,牛津血管研究也提示卒中病史和卒中严重程度增高显著增加痴呆的风险。此外,来自美国、加拿大的一系列研究表明血管因素在痴呆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有多项流行病学和病理研究的结果指向这一结论。崔丽英表示认同,血管因素在痴呆发生中的作用可能是一个多通路作用的结果,除了脑血管病会造成血管性脑结构损伤外,还可能由于低灌注脑白质损伤进而导致神经环路受损、皮层神经元凋亡。
“神经血管单元受痴呆、卒中、代谢和免疫功能生物学的综合影响,需要采用多学科方法来综合理解血管生物学和认知之间的机制关系。”王拥军强调,血管危险因素、脑小血管病和淀粉样蛋白的相互作用构成了AD的病理机制。
AD的发生很可能是环环相扣、多条通路的“多米诺骨牌”。“AD发病的最初阶段主要是脑血管结构的改变、脑血流动力学改变、血脑屏障病破坏;随后可能是脑小血管疾病引发的脑结构和网络的改变。”王拥军解释,AD与血管的关联一方面是血管损害、血脑屏障破坏等引发认知障碍;另一方面可激发和加速神经变性过程。
这些路径最终指向AD,但人们很可能只了解到线路图中的细枝末节,或者个别节点,而居高临下的整体如何仍未可知。
目前有一些试验显示,尼莫地平虽不能预防伴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认知下降,但可改善患者的记忆能力。“这些研究结果为我们探索预防AD提供了新的方向。”王拥军说。
新机制现曙光:是因是果仍不得而知
研究显示,AD患者的脑内存在异常高水平的炎性因子及其相关免疫炎性的标志物。“但是现在仍不清楚炎性因子是因为有了AD的病症之后,机体的防卫,还是AD的起因。”与会一位专家表示,也有研究在尝试清除炎性因子,看是否能改善认知功能。
在AD新药的领域,中国于2018年6月传出好声音,由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和上海绿谷制药联合研发的治疗AD新药“甘露寡糖二酸(GV-971)”当月顺利完成临床Ⅲ期试验。该药于当年11月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接受申报。
据GV-971发明人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耿美玉教授介绍,GV-971抗AD作用机制独特,除了抑制β淀粉样蛋白之外,还可以通过调控肠道菌群降低脑内炎症反应。该制剂能够靶向AD发病的多个环节,多靶点一齐发力,既能针对重点、也能兼顾大局。
据国际AD协会2018年报告,目前全球共有约5000万AD患者,2050年将达1亿5200万人。美国AD协会预计,如有一款可针对多种可能的病因、改变AD病程并改善症状的新药上市,未来5年可将重度AD病例减少50%,2050年将减少80%。
虽然对于AD发病的机理仍不确定,但越来越清晰的一点是,对付AD的妙药,不会是“单线程”的,而应该是个“多面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