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英含:道路是走出来的,时间是挤出来的(2)_中华保健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疾病百科 > 正文

徐英含:道路是走出来的,时间是挤出来的(2)

2019-04-27 18:06 作者:admin

“全面的死因分析,务必包括死因、死亡机制和死亡方式。”他对死因分析的意见,让在场的人纷纷点头,并将其鉴定结论作为最后结案的依据。

徐英含的许多观点沿用至今,如《组织死后自溶的研讨》一文提出区别自溶与坏死的概念和标准,50年来为法医学界和病理学界所应用;“死因分析”一文提出了死因、死亡机制和死亡方式的明确概念,迄今还是法医鉴定的范式和法院判案的依据;“分子水平的生活反应”提出应激反应的血液生化可以作为生前损伤的灵敏的全身性反应的概念等。

此外,“炉灰中的牙齿和纽扣”“水中的无头案”“一个70岁老人的情杀”……结合自己亲历的案件和全国知名的法医报道,徐英含还编写了诸如《法医疑案》等具有可读性的通俗读物,帮助更多人了解法医病理方面的知识。

道路和时间的产物

“道路是走出来的,时间是挤出来的。”这是徐英含的座右铭。

多年前,“中国微雕大师”冯耀忠把这一座右铭制成的微雕艺术品,在0.03毫米的人体汗毛上并列书写成两行字,赠送给徐英含,这成为他的无价之宝,一直珍藏在身边。

为了弥补学科无教材的遗憾,徐英含自工作以来便阅读了大量文献。上世纪50年代,他讲教学讲义的一部分内容充实后,先后出版了《法医毒物学》《法医病理解剖学》,成为新中国最早出版的法医学书籍。后来,他又主编和参编了几乎所有中国法医病理学的教材和专著。

工作需要时间,时间从哪儿来?徐英含“挤出来”的时间就是寒暑假和星期日。在工作时期,教研组内他第一个上班,不论有课无课,每天早晨七点不到就去教研室,教研室走廊上的路灯都是他亲自去关闭。

在他的努力下,除了法医病理学研究外,他还致力于环境病理学、艾滋病病理研究。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著作30余部。

1952年,徐英含开展二硝基氯苯的实验研究,论文发表在《中华内科杂志》上,编辑部特在文后加了按语,以资号召。从此以后,徐英含在该领域陆续发表了80余篇论文。研究由零星的病例报告起步,渐渐地集中于铅中毒和矽肺病例的研究,最后深入到大气污染物对肺泡巨噬细胞作用的研究。他成为当时国内矽肺病例研究的第一人。

1985年,艾滋病病毒(HIV)通过血制品从美国传入中国,4例感染HIV者均发生在杭州,其中一例于1987年死亡。徐英含亲自解剖了该例尸体,并发表报告于1988年《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证实为首例中国人艾滋病病例。该例淋巴结组织用14种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检查为国内首创,论文发表后,美国《国际实验医学》杂志约稿撰写HIV感染后淋巴结病变的研究述评。

回忆起这段经历,徐英含谈道,“当时国内还没人解剖过艾滋病感染者的遗体,浙江省卫生厅特别指定让我来解剖。我认为这是个光荣的任务,同时非常谨慎,最后幸不辱命”。

“道路是走出来的,时间是挤出来的。”已年逾九旬的徐英含,正是用这句座右铭勉励自己、激励后学。2018年10月,他获得了由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颁发的年度病理学终身成就奖。

育人和顾家兼具

正如当年开课之初,想尽办法吸引更多学生前来选课,徐英含对人才的培养一直孜孜不倦。

徐英含一共培养了14名研究生,这一人数虽然不多,但其中多为出类拔萃者。他们中间,有德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药科大学校长来茂德,美国得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研究中心病理学终身教授龚芸,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科学家、宫颈癌疫苗(HPV疫苗)共同发明人周健等人。

徐英含爱生如子。第一位研究生李万德来自唐山,为了完成科研任务,暑假不回家,他爱人来看他,暑假就住在徐英含家中。

然而在原则性的问题上,徐英含又极为严苛。他说过一句话:“我是做法医尸体解剖的,从事这项工作要不偏不倚。一切均应实事求是,所见、所记录要站在公正的立场,不能被外物所左右。凡浮夸风、报喜不报忧、弄虚作假都不允许。”

正是因为严格要求,卫生部研究生教育检查团曾来学校检查,最后给出的评语是,“你校最好的研究生就是徐英含的研究生”。其中就包括周健,他的研究生论文发表于美国毒理学与药理学杂志,其论文选题《铅离子在体外对肺泡巨噬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为日后发明HPV疫苗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