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兴旺火塘暖文明卫生气象新(总书记的深情牵挂——来自贫困乡村的精准脱贫故事)(2)_中华保健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新闻 > 正文

产业兴旺火塘暖文明卫生气象新(总书记的深情牵挂——来自贫困乡村的精准脱贫故事)(2)

2019-02-18 05:21 作者:admin

  深受触动的刘金贵,不久就参加了特岗教师招聘,考入三岔河乡中心校成为小学老师。“彝乡要发展,教育必须跟上,让孩子们受到更好教育,掌握人生本领。”

  刚开始,班里只有12名学生。“秋季农忙,家长让孩子收玉米,班里就只剩三四个了。”刘金贵说。

  学前教育曾是凉山教育体系中最突出的短板,彝区孩子学汉语晚,语言障碍导致“学业困境”,“厌学—辍学”恶性循环斩而难断。

  “控辍保学”倒逼昭觉县率先在全州探索学前教育。2014年,三岔河乡中心校成立学前班;两年后,“一村一幼”教学点顺利开办。“如今,小娃娃一年级前,都已读过3年学前教育。”刘金贵难掩兴奋。

  正说话间,下课铃声响起,孩子们冲出教室。三河村7岁的吉麻衣三看见记者,嘴角露出微笑。“会写自己名字吗?”他点点头,拿过记者的笔记本,一笔一画,认认真真。

  “每天放学,吉麻衣三走1小时山路,顺便帮奶奶把马牵回家。”刘金贵告诉记者,老人供3个孙子上学,“地里活再累、再忙,也不允许娃娃缺一堂课。”

  如今,凉山基本实现“一村一幼”全覆盖。大凉山深处,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就在刘金贵们默默坚守的岁月里萌生。

  移风易俗好生活

  精准扶贫走好群众路线,延续千百年的陈规陋习正被改变

  一间大通屋,几张床,屋里陈设简陋,但很干净。对吉木子洛而言,天天打扫已是习惯成自然。“以前生病,总以为是有鬼附身。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彝族乡亲说,过去的确是有‘鬼’的,愚昧、落后、贫穷就是‘鬼’。总书记的话印在我们心里。现在大家知道了,改变生活习惯,把家里和个人的卫生搞好,‘鬼’就会被驱走了。”老阿妈说。

  深入大凉山腹地,欣喜发现,精准扶贫走好群众路线,锲而不舍驱“鬼”除“魔”,延续千百年的陈规陋习正被改变。对此,三河村第一书记张凌深有感触。

  “门外堆着牛粪,蚊蝇乱飞。”初上任时,村里环境卫生状况给他一个下马威。而最让他头疼的,是大操大办的风气:一场婚丧嫁娶,动辄花费二三十万元,留下还不完的债。

  “办个喜事,花费这么大,今后日子怎么过?”张凌和驻村工作人员挨家挨户劝说,却常遭冷遇。一次入户走访,就被50多岁的说迟阿呷“逐客”:“祖祖辈辈的习俗,凭啥要改?”

  旧风难移,村支部书记某色比日急在心里。他召集村里各家族代表,让大家反复劝说自家族人。最终,三河村建立起红白理事会,并制定了章程,对婚丧嫁娶中的花费作出限制。

  同时,定期开展“四好”文明家庭评比,通过社会扶贫为每户购买洗衣机,引导群众从洗脸、洗手、洗衣服这样的小事做起,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洗衣机在农村是“大件”,“重赏”之下,村民们逐渐形成洗衣服的习惯。而对不愿改变的村民,张凌自有妙招:驻村工作人员自带洗衣粉、水盆,轮流到其家中帮助洗衣服、被套,时间一久,再懒散的村民,脸上也挂不住,加入到讲卫生的行列中。

  如今在三河村、在整个凉山彝区,移风易俗蔚然成风,“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形成好习惯,养成好风气”已经深入人心。

 

  延伸阅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在努力通过发展整体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的同时着力补齐短板。锁定“两不愁、三保障”和“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目标,落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和驻村帮扶机制,做好东西部扶贫协作和省内对口帮扶工作。把藏区、彝区作为重中之重,聚焦深度贫困地区,政策支持力度之大、综合帮扶力量之强、覆盖范围和涉及领域之广前所未有。在藏区,推进“六项民生工程计划”;在彝区,实施“十项扶贫工程”,落实一系列支持政策,制定出台《关于精准施策综合帮扶凉山州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意见》,从12个方面提出了34条具体措施。


  《 人民日报 》( 2019年02月11日 01 版)

(责编:冯粒、袁勃)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