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西华:一个产粮大县的“减肥”革命(2)
农业实验慢,搞一次就是一年。2012年至2013年,全国农技推广中心组织专家在全国12个省、区、兵团64块总计1000多万亩实验田上实种实测。2015年6月,农业部等单位组织专家测产验收。2016年9月,农业部联合8省土肥专家实地测产出具报告,每一次“减肥增产提质”都效果喜人。
从西北到东北,从干旱到高寒,从主粮到蔬菜瓜果甚至牧草,不论测产、测棉、测千粒重、测糖分,甚至测番茄红素、算农民增收,10年间,全国各种气候、环境、作物都纳入实验。每到成熟季节,瓜有了瓜味,菜有了菜香,农业提质的未来一次次鼓舞了党永富等实验者。
化肥减量真正的战场还是主粮。河南是粮食大省,人常说中国每4个馒头,就有一个来自河南。周口是河南第一产粮大市,每年输出商品粮100亿斤,可以说河南每7个馒头就有一个来自周口。在这个粮食核心区推动农业转方式,条件得天独厚。
近年来,随着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加大,推广化肥减量的时机更成熟了。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耕地绝不能有闪失,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农业部也正式提出“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2016年,国务院出台“土十条”。2017年,“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写入十九大报告。一场农业生态的变革正在改变着中国。
“再造一个农业大县” 养出好土育好粮
今年全国两会,“土代表”党永富走上首场代表通道,大声讲出他追求了30年的农业梦想。在西华县,杨乱老汉和很多农民隔三差五去查看对照田。全县农民都等着最终测产。
新技术的风险政府承担。按照每亩地30元的成本,西华县财政拿出300多万专项资金,在全县22个乡镇办事处开展“减肥”推广。通过种肥同播,直接减掉20%的底肥,每亩地农民大约省了50元钱。
张庄村支书张建伟用上了节肥技术。按照县里提倡的用量,他每亩地底肥只用了80斤,苗肥只用10斤。按原本底肥100斤,苗肥30斤保守计算,减肥大约30%。他说:“眼瞅着出效果,往后自己掏腰包也得用起来。”
党永富说他想做的不是推一项技术,而是解决从吃饱到吃好的问题。林鸿嘉说,这不是在推一项技术,而是借用各类技术,“再造一个农业大县”。改变农业不是一个环节的事,要走向全流程管理。
西华是农业圈内响当当的农用无人机第一县,机手3500多人,无人机喷洒已覆盖全域,还踏遍全国22个省区。无人机贴着作物喷洒,用量均匀而精准,也在节肥控量。同时除草剂等农残降解、种子农药包衣改为中药拌种等也在试用。今年全县玉米、花生、大豆等秋粮,以及当地的奉母红薯、黄桥鲜桃、艾岗辣椒等都将纳入节肥提质范围。
以点带面,层层推动。今年周口各县区都已开展减肥增效试点,为接下来每县区10到20万亩减肥提质田做准备。周口市委书记刘继标说:“从节肥节药中尝到甜头,将是对农民最好的生态教育。耕地是周口的命根子,必须靠农民惜地懂地,养出好土育好粮。” (李东风 张毅力 徐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