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兼修,塑造大美睢阳(2)
现在的睢阳城区,绿化总量持续增加,绿化水平不断提高,生态环境大大改善,道路两旁、居民小区、公园绿地里,花草树木错落有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城市品位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明显提高。
“到2020年,睢阳区将建成5亩以上街头游园绿地30处、500亩以上公园10处、海绵型公园2处,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要达到40%,形成‘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绿在街中、人在景中’的生态环境。”区长栗朝举说。
大力治理内河
让城市“活”起来
“这就是样板!”4月13日,商丘市长张建慧在查看北海路南侧忠民河段河岸带状公园绿化效果时,对睢阳区忠民河、蔡河内河综合治理和沿岸绿化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水体是城市的心肺,内河是城市的命脉,良好的水生态环境是一座城市普惠的民生福祉。而内河水质,却是商丘市民多年来的痛点。
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生态宜居环境、切实改善民生,2017年年初,商丘市全面打响中心城区内河水污染治理攻坚战,拥有“八河一湖”的睢阳区承担了70%的任务。
“按照陈润儿省长‘以水润城’的指示要求和市委、市政府的部署,我们倒排工期,加班加点,在清淤疏浚、管网铺设、截污纳管、护坡挡墙、水体治理等方面狠下功夫,努力改善区域水环境质量,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关。”睢阳区城管局副局长汤俊亮说,通过实施城区内河综合治理及引江济淮工程,目前已基本形成城市河通水连、水系贯通,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出境断面水质明显改善,主要河道景观基本成型,“绿肺”作用逐步凸显。
内河综合治理是个系统工程,“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循环水系是最终目标。近两年,睢阳区大力实施景观建设工程,相继建成了蔡河公园、儿童乐园及忠民河银杏树广场、鲜花码头等一批滨河公园和沿岸绿色休闲走廊,商都公园、古宋河畔滨河公园等正在推进,经过清淤扩容的商丘古城8000亩护城湖也即将全部蓄水。
治水利民,兴水惠民。
曾被污染的一条条河流清澈起来,一度断流的河流欢畅起来,曾经掩鼻而过的河岸成了市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条条内河以多姿的线条把沿岸丰富的人文景观连接成串,一座水生态良好、水景观优美、水文化丰富的亲水型宜居城市渐露芳容。
拓展发展空间
让城市“强”起来
沿宽阔的紫荆大道一路向南,商丘古城棚户区改造安置项目80多栋崭新的楼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学校、医院等就在附近,交通便利,设施齐全。
“在这儿住多好,不光环境好,还特别方便。”准备出门买菜的安置户周玉霞说,她是古城街道办事处博爱社区人,原在古城南门里居住,祖孙三代挤在上世纪80年代翻建的90平方米瓦房里,“低矮破旧,啥都没有”。去年,一家人搬进了新居,开始了幸福的新生活。
周玉霞家只是睢阳区约3万户参与棚改并通过回迁安置(含货币化)实现“安居梦”家庭的一个缩影。
近几年,睢阳区始终把改善提升群众居住水平作为重要民生工程来抓,紧抓大棚改和百城提质机遇,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大力实施棚改项目。统计显示,2016年、2017年、2018年,睢阳区共实施棚改项目11个,征收居民房屋约4.8万户,建设16个安置房项目约3.6万套。同时,购置廉租房、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约1.2万套用于安置。
“从破败不堪、阴暗脏乱的‘蜗居’,到如今舒适敞亮的新居,大棚改不仅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质,更为城市带来了活力和希望。过程虽然艰辛,但成效令人欣慰。”副市长、睢阳区委书记曹月坤感慨道,本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睢阳区勇于担当、攻坚克难,走出了一条通过大棚改提升城区面貌、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发展后劲的蝶变之路。
2017年,睢阳区再次高位布局,在“一个目标,十大任务”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一古两新一带多节点”城市发展战略,拉大城市骨架,提升承载能力,加速城市提质,助推城市跨越。“两新”即打造以南部新城、西部新城为两翼的大气磅礴、功能完善的现代之城。
4月24日,南部新城归德小区安置房项目C19地块B05号楼封顶在即;西部新城产业集聚区棚户区改造项目(二期)多栋楼房进展顺利。按照计划,南部新城今年年底将建成交付使用,西部新城年底主体封顶。
两座新城,遥相呼应;两翼齐飞,双极联动。砖石瓦砾上,大睢阳呼之欲出,高质量发展正蓄势起航,谱写新的篇章。(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 记者 邵群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