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农成植发主力军 被调侃一身行头4万植发占3万(2)
互联网医美平台更美此前发布的《2018年双12医美消费报告》中,深圳、北京两大IT重镇都是植发业发达地区。网络笑话调侃说,“程序猿”一身行头高达4万元,其中衣服鞋子和包包加起来都不到1万元,但植发一项就占了3万多。在IT行业,年薪百万虽然并不少见,但“996(即从早9点到晚9点一周6天)”的工作强度也是业内常态。工作压力大令“码农”成为脱发的主力人群,而高薪又使他们具备了植发的经济实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北京医师协会医疗美容专科医师分会副会长赵俊英认为,美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颜面美和毛发移植关系颇大,“有些人脸上都挺好,但是头发稀,脸就美不起来。有人实际上年龄才30岁,但是没头发,可能就显得像40岁、50岁。”
发际线无声地暴露着你的年龄。当杨幂在影视剧中露出宽阔的脑门,陈奕希在跳伞视频中发际线高出了新境界,再到抖森和吴彦祖两大男神因发际线后移形成“头上有猫”的发型时,都能引来粉丝们的惊呼。艾瑞咨询此前发布了《2018年中国植发行业研究报告》,其中写道:在颜值文化流行的今天,“头发少显老”是很多用户的痛点,植发后希望能显得年轻一些是最主要的诉求,这在男性上突出明显,而对女性来说,追求美是选择植发最主要的动因。
在这样的心理动机下,植发正在向各个职业群体蔓延,并呈现年轻化态势。在有着13年毛发移植经验的行业专家宋石磊的观察中,大学生植发的比例能占到年轻人群体的30%。雍禾2017年下半年的到诊数据中,18岁~30岁的人群占据了半壁江山。
植发江湖
植发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822年德国医生进行的毛发移植动物实验。1959年,美国皮肤科医生Norman Orentreich提出了“后枕部是植发优势供区”的概念,被誉为现代毛发移植之父。1995年,美国外科医生William Rassman与同事确立了FUT,即“切头皮条”的毛发移植技术。
1997年10月,在北欧学习植发技术的王继萍夫妇回国,在八大处医院建立了国内公立医院系统第一家毛发移植中心。此前一个月,曾任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住院医生、留美归来的医学博士季鹰成立了国内首家民营毛发移植中心,此后,又设立了名噪一时的新极点植发,开设了多家连锁分店。自此,毛发移植这门技术在国内公立、民营医院先后开展。
但最初,因为做一台毛发移植手术的费用要上万元,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既不知道什么是植发,也消费不起,植发主要面向小众、高端人群。
2005年前后,碧莲盛、科发源、雍禾三家日后的行业巨头相继建立,开始将植发推向大众市场。王继萍用“陡增”来形容此后十多年国内植发行业的发展。不过,民营机构的植发生意并不是从一开始就高歌猛进的。张玉称,在雍禾刚开业的最初两年,一个月流水几万块钱。到了2008年,一个月能做30台手术就算高销量了,“流水没有超过百万的”。
植发行业真正步入发展快车道是2013年。当年,雍禾就做了3000万元流水,相当于1400多台手术,此后,业绩连年翻番。到2018年,营业额达到9.5亿元。如今,雍禾平均每天的手术量都能达到100多台。
护士在分离毛囊。资料图
王继萍认为,民营植发机构的快速发展与市场营销不无关系。2008年前后,Rassman于2002年提出的FUE技术被逐渐引入国内,因不用开刀,给患者造成的术后痛苦少,被商家冠以“无痕手术”的美誉,大肆宣传,对脱发人群形成了很强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对于没有外科手术基础的人而言,这一技术又相对容易上手,故而成为民营植发机构急遽扩张的法宝。
相比民营机构的热火朝天,毛发移植在公立医院的发展一直不温不火。2008年,王继萍被特招到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担任烧伤整形科毛发移植中心负责人,其手术预约通常得提前一两个月,但每天能做的量也只有一两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整形外科主治医师谢祥自2010年起,开始做毛发移植手术,在如今植发需求大幅增加的情况下,一年的手术量也就200台左右,远远无法和民营机构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