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生物识别战场: 争相进入面部识别 眼球追踪待深化(2)
这主要表现在,搭载这一技术之后,在人闭眼状态下,面部解锁无法完成,需要检测到有活体(眼球)在注视屏幕才可行。这一定程度保证了面部解锁的安全性。
其实早在2013年,三星发布S4系列手机时,便声称搭载了眼球追踪技术,但此后并未推开,其他厂商也并未跟进。直到近年苹果正式将该项技术注册专利,并推行到市场中。
集邦咨询拓墣产业研究院研究经理蔡卓卲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道,当初三星号称搭载的该项技术是假的,因为其功能是透过前相机模组抓取使用者头部与面部的变化,来判断眼球移动,并非是真正的眼球追踪,有不低的误判率。
“真正的眼球追踪一般是抓取瞳孔或眼角膜的反射位置来推算眼球移动,这种做法结果会比较精确,但需要解析度更好的感测器以及更强的运算需求。”蔡卓卲进一步解释,苹果这次的专利,基础是来自于2011年的同名专利,是基于3D感测,以3D景深图来获得人脸部的特征轮廓,来判定眼睛的位置,之后再特地针对这部分进行影像分析。
这一领域对于信息获取的像素、精准度等指标要求极高,甚至高于生物识别领域安全系数相对更高的虹膜识别,因此目前国内手机厂商中尚未普及应用,相关研发机构也很稀缺。
七鑫易维属于其一。公司创始人兼CEO黄通兵分析道,眼球追踪技术最早运用在心理学有关的分析方面,此后是在广告、教育等场景的交互中,目前则逐步运用到手机层面,未来涉及安全性的活体识别都将有广阔运用空间,包括支付和医疗检查。
比如互联网公司通过捕捉用户对页面浏览的眼球停留地点,确定用户喜好,进而改善广告布局和产品推广;教育领域则是通过捕捉学生眼球的动线,了解学生的个人学习状态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不过此类技术当前更多是配合生物识别模组共同存在。“我们的眼球追踪系统可以适用于包括普通RGB彩色摄像头、红外相机、结构光相机等,数据模型是相对兼容的装置。”他向记者表示,“我们认为通过对眼神识别,从而进行活体检测是一个终极的活体检测方法。”
据悉,公司首轮融资便获得高通介入,至今共三轮融资高通都有参与,因此当前在产业化应用上与后者有着高度配合。国内芯片厂商方面,公司也与华为有合作。
国内手机厂商都在逐步探索。锤子此前就曾表示,在TNT工作站和坚果手机上有搭载七鑫易维的技术。黄通兵介绍,这更多是在人机交互层面,解放手部操作直接完成。
当前没有铺开的一大原因,仍在于使用成本和场景。
蔡卓卲向记者分析,真正的眼球追踪技术当前仍有高成本、高运算的需求,所以海外厂商大多锁定在与电脑厂商合作,推出眼控电脑,该技术主要应用会锁定在医界、学界等领域。
鉴于苹果此次在相关专利中指出,会用眼球追踪来辅助手势操作,其认为,苹果此举并非为了立刻推出相关产品,反而偏向于前期的专利布局卡位。
“鉴于可以在商业上透过眼球追踪分析消费者偏好,反倒在B2B市场会比消费市场更早一步发展。”蔡卓卲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