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教授”下乡传艺 山东奶牛产业更牛了(2)
现年59岁的王国玲已经养了20年奶牛。在他记忆中,临朐奶牛养殖经历了从一家一户到养殖小区化,再到合作社,一直到大型牧场的规模化养殖的转变,“每一步都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在摸爬滚打中,王国玲也慢慢完成了从传统养殖户到现代牛场主的过渡。
在“技术大拿”的扶持和精准成果转化之外,“行业巨头”对临朐奶业蜕变的推动力也不能忽略。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伊利)8年前入驻临朐,作为利益共同体,伊利将现代化的理念、技术、设备移入当地的30家牛场,也将相关科研成果在当地进行转移转化,“反逼”后者转型,带动了当地的产业水平。
向成果转化要效益
打破“挤压”“紧箍”,奶业人突出重围
在长期行走基层的过程中,山东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王星凌发现,奶牛养殖中司空见惯的饲料现在居然成了一块短板。
“饲养水平不能适合奶牛产奶营养需要。”王星凌向记者表示,问题根源在于目前奶牛生产仅考虑了日粮蛋白质数量,忽略了质量。他认为,高产奶牛产奶代谢蛋白调控技术成为提高奶牛产奶性能、改善乳氮转化效率和饲料利用效率、降低奶牛养殖成本的最核心关键技术。
将短板补上,将问号拉直,于是就有了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奖的项目——“高产奶牛产奶代谢蛋白的调控技术”。
对奶牛行业来说,成果好不好,“只有牛知道”。这话看似玩笑,但却实在。根据有关部门统计,在短短3年间,仅在山东,这项成果已应用于15万头奶牛上,累计直接效益1.9亿元。
深入一个个牛场,诊断病症,开出药方,获取灵感,形成课题成果,再推而广之,将成果转化落地,实际应用。对“牛教授”们来说,这是他们俯身基层的逻辑和动力。但科研艰苦,转化不易,在具体的疑难杂症之外,来自大环境的压迫也在考验着专家们的智慧。
“双板挤压”和“两道紧箍”,两个词形象地描述出大环境的压力。“双板”,即奶价上升接近“天花板”,而成本“地板”依然在抬升,养殖利润空间遭受压缩;而“紧箍”则是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趋向紧张。在“挤压”和“紧箍”下,奶业人如何突出重围?
向创新要效益,向科技要效益,向成果转化要效益,“牛教授”们的实际行动给出了最靠谱的答案。(记者 王延斌 通讯员 王 勇)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