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我们还要不要吃?(2)_中华保健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饮食 > 正文

保健品,我们还要不要吃?(2)

2019-04-29 16:56 作者:admin

  有人曾经作过分析,给出了人们需要保健食品的十大理由,包括年龄增大、有害物质摄入增多、偏食及饮食习惯不良、生活习惯的不良、生活压力越来越大……

  正像一位保健专家所言,人之所以会生病,绝不是因为身体里缺“药”,而是身体缺营养。保健食品的存在就是为了让这些流失的营养得到有效补充。

  宋捷民教授说,在发达国家如美国,是没有“保健食品”这个说法的,相类似的是“功能性食品”或“膳食补充剂”,很受居民欢迎。大大小小的超市、卖场,货架上放着品种繁多的“食品”,从头发“补充”到脚底,什么都有。有些人说,那是专门卖给中国人的。这话是错的,去国外玩的中国人很少会“深入”到这些地方;带回或进口到中国的“食品”,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而大部分,是被这些国家的居民“补充”掉了。

  “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开发出了那么多的保健食品,受到那么多居民的喜爱,而且事实也证明了这些保健品有益健康。我们国家之所以审批生产销售保健食品,就是对它作用的肯定。”宋教授说,所以,人应该在不同的年龄段和不同的身体状况,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保健食品。

  如何购用所需保健食品

  就在近日,美国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向17家生产各种营养补充品的公司发出警告函,因其销售危害人命或功效夸大不实的产品,并正式宣布对美国保健品市场进行25年来最大修法,首要任务就是保健品的安全性。因为,在美国,大约有四分之三的人几乎每天都在服用各类保健品。

  所以,安全性,是购用保健品的第一要素。生活中,很多人对保健品的一个误区是:不指望有很大效果,但吃了总没坏处吧!尤其是看到“纯天然”“安全”“有机”“草本”这些字样。

  但事实上,保健品的天然成分并不等于绝对安全!比如天然的卡瓦植物,其保健品服用过多容易导致肝脏疾病。

  说的保健食品“能治病”都是假的。FDA就明确表示,只要有公司或者网站销售保健品宣称能治疗或者治愈疾病的,都是欺诈,要负法律责任。

  最近国内外很多人都在推一种含有生长激素的“返老还童神药”,说是可以从各个方面帮助人体抵抗衰老,快速有效恢复青春。医学专家的研究结果是:几乎没有证据表明,它可以帮助健康的成年人重获青春和活力。反而是,如果你并不缺乏生长激素却服用了它,有可能会给你带来副作用,比如水肿,关节疼痛,男性乳房发育等。

  二是要选对你的身体真正起到保健作用的产品。适合的、你身体需要的才是最好的。

  三是在未咨询医疗保健专业人士的情况下,不要服用膳食补充剂来治疗你自己“诊断”出的健康问题:

  未经医疗服务人员的批准,不要服用补充剂代替或与处方药同时服用;

  手术前后吃一些补充剂可能会因为某些成分的作用,对愈后造成不良影响。

  四是谨慎购买网络保健品。中消协公布了《2018保健品行业消费数据报告》,并发布消费警示:微商所销售的保健品多数质量堪忧,且无保障。

  部分“网红”保健品,除了没经过证实的功效、没有权威机构的认证、没有进行官方承认的临床试验之外,据媒体报道,杭州海关在检查中还发现,进口保健品违规、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使用非食用添加剂,是较为常见的问题。

  有专家提出,科学地购用保健食品,应遵循三原则:

  第一,明确区分保健食品和药品的功能,不能以保健食品替代药品治病,除非有医嘱。

  第二,保健食品有一定的针对性,消费者一定要通过相关检测,明确自己身体所缺和所需,再购用相应的“功能性食品”;千万不要相信两种产品:对身体某种疾病或不适不足有奇效、速效的;能涵盖身体多方面疾病或不适不足的、对百病都有效的。

  第三,避免过度消费。任何食物都不能吃过头,保健品也是如此。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食品、保健食品防骗指南》,总结了购买食品和保健食品的三个要点:一看销售场所资质(要有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等);二查外包装和说明书(注意保健食品批准文号);三辨广告和宣传内容。

  近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再次提醒消费者:要科学、理性看待食品、保健食品广告和宣传,凡声称疾病预防、治疗功能的,一律不要购买。消费者应到证照齐全的正规场所购买产品,特别要注意有没有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通过网络、会议、电视、直销和电话等方式购买产品,也应先行确认资质信息。不要盲目参加任何以产品销售为目的的知识讲座、专家报告等。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