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药品牌在崛起(2)_中华保健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养生保健 > 正文

中国中药品牌在崛起(2)

2019-05-05 18:38 作者:admin

  同样有着宫廷制药基因的同仁堂,自1669年(清康熙八年)乐显扬创办至今,始终是中华老字号里的传奇角色。如今已成为国有独资企业的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涵盖制药业、零售商业和医疗服务三大板块。截至2017年集团拥有药品、保健食品等六大品类,2600余种产品。

  截止到2018年底,同仁堂连续5年实现营业收入与净利润双增长。2018年营业收入达142.09亿元,同比增长6.23%;净利润11.34亿元,同比增长11.49%。

  与有着百年老字号品牌积淀的企业不同的是,现代起家的一些中药企业在一路摸爬滚打中也创造出了斐然的业绩,同样形成了强劲的品牌优势。“中药必须走现代化之路。”作为步长制药如今的掌舵人,赵步长之子赵涛曾这样表示。而如今连续4年营业收入逾百亿元的步长制药,从创立至今走过了20多年的风雨路。

  20多年前,当时只是一名普通内科医生的赵步长,在时常看到中风、瘫痪患者在医院治疗没效果的情形下,决心攻克中风偏瘫的医学难题。就这样,1993年咸阳步长制药有限公司成立。如今2018年企业营业收入约136.73亿元;利润23.06亿元,同比增长31.14%,利润总额22.64亿元,同比增长15.4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8.89亿元,同比增长15.31%。

  几乎与步长制药起家的同一时期,闫希军创立了天士力医药品牌,这个已经被人们所广为熟知的中药企业,在创立初期曾陷入困境与挫折。闫希军1994年在广州举办的“中国药品交易会”上连一瓶药都没有卖出去。而2010年,天士力集团凭借复方丹参滴丸销售突破16亿元,并以药品身份进入南非、俄罗斯、韩国、加拿大等地。“现在,步长制药、天士力这类企业的盈利很可观,未来发展趋势也非常好。因为他们通过创新步入了现代化中药发展,有几个独家拳头产品,销量可观,在很多地区患者接受度都比较高。”于志斌称,尽管不是靠百年老字号品牌,但这类企业靠品质和学术以及联合来做产品,让患者去体验,进而逐渐再去攻占市场。这类企业就是以拼实力,然后更长久的形成品牌知名度和竞争力,其盈利水平已与百年老字号品牌基本持平。

  维护品牌

  如今,中国中药品牌的群像越来越丰富,白云山、东阿阿胶、九芝堂、华润三九、天目药业、康美药业、济川药业、吉林敖东康恩贝以岭药业贵州百灵广誉远珍宝岛奇正藏药中新药业辅仁药业桂林三金通化金马上海凯宝等众多知名企业及老字号都在讲自己企业的故事,而品牌价值也越来越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

  “很多中药企业都生产安宫牛黄丸,但多数消费者只认同仁堂品牌;同样很多企业都有三七,但多数消费者只认云南白药品牌,这就是品牌价值,真的很重要。”于志斌说。

  品牌的背后是品质,唯有品质才能建设品牌。如今企业都在以品牌建设来打造可持续增长的长久基业。

  云南白药未来将在全球开放配置资源以应对中国市场,坚持内生性增长与外延式扩展并举的发展思路,围绕网络化、平台化、生态圈,着力强化竞争实力,不断为用户和投资方创造价值。

  于志斌认为,企业品牌价值的基石是其产品的质量以及质量检测符合药典要求。目前中药企业比较受重视,国家也比较支持,已经形成了企业群体共同发展品牌建设的趋势。放眼国际来看,知名药企其实都是百年品牌的老店,都是靠品牌来铸造企业的实力、竞争力和知名度。

  事实上,在中药企业横向拓展其业务领域的道路上,也出现过一些被受诟病的事件,比如此前的同仁堂蜂蜜事件、云南白药牙膏事件,而这些恰恰是品牌长久维护中所避之不及。

  在于志斌看来,目前企业们已经开始较为重视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的建设,这是企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的体现。而未来对于品牌的长久维护,需要企业怎么做,的确是一个新课题。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